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聽多了祖先揹了幾罐骨頭盎(gud teu angˋ,海陸腔,裝骨頭的罐子)飄洋過海,帶了幾樣菜種,或移植了哪幾棵樹苗故事的小學生,長大後從不懷疑島嶼客家人能在日本時代的現代性思潮中,學會很多技能變成自己的才能,再造傳統之於番茄,是此際才開始熟悉的食材,卻也很快加入植栽的行列,並學會運用蕃茄加工品,誰叫我們是罐頭王國呢。

客家菜在番茄鮮食上雖然沒有特殊的食譜,但運用蕃茄醬料倒是有獨特的作法,像是別有滋味的三文魚炒蕹菜,三文魚(samˋ vun  ng,海陸腔)是客家人對魚罐頭的通稱,從鮭魚(salmon)的羅馬拼音轉化而來,蕹菜(vungˇ coiˇ,海陸腔)亦即空心菜;然而這罐拿來炒青菜的三文魚卻是指茄汁鰹魚罐頭,根據開發魚罐頭的水產公司指稱,最早只做茄汁鯖魚罐頭,但發現客家人比較喜歡鰹魚,為了做區隔,鯖魚做成黃色罐頭,鰹魚用紅色包裝,客家人愛鰹魚的傳說,或許是指客家人給小貓吃的一種魚脯(ng buˊ,海陸腔)是以鰹魚乾燥來製作。

以客家習俗來看,初一十五拜拜的牲儀(senˋ ngi,海陸腔,牲禮之意),其中一味要用海味,阿婆通常會說要買魷魚乾來湊牲(ceuˇ sangˋ ,海陸腔,拼湊生儀),時代在走用罐頭更容易保存與更便利,茄汁鰹魚在料理上頂多做醬汁,容易植栽的蕹菜葉也沒什麼特殊滋味,但兩樣湊合煮,堪比名菜腐乳空心菜,這也是客家主婦的巧思。

茄汁鯖魚罐頭炒蕹菜。蕭秀琴攝

番茄醃漬、加工做醬的歷史比鮮食更顯風土性,以義大利麵醬(pasta)的三種基本款來看,白醬是奶油、青醬為羅勒,再來就是番茄的紅醬了。番茄醬料理在客家菜中有一道從糖醋排骨變形而來糖醋魚,能說明客家料理對醬汁的獨到見解,加了番茄醬就能少一點糖跟醋,或是把紅燒魚的醬油換成番茄醬再加點糖,就成了讓小孩敢吃並喜歡的一道酸酸甜甜魚料理,這是我媽的魔法食譜。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吳郭魚還沒有改良成台灣鯛,魚肉即使煮過仍然會帶點土味,對於吃慣鯉魚等河鮮的客家人來說,要將土味去除也頗費腦筋,番茄醬、醋和糖、薑絲蒜片再加大把的新鮮蔥蒜香菜都有去腥作用,端上桌毫無腥味土味,就是一道好看又好吃的魚鮮。

但也不是沒有以番茄為主的料理,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上的食譜「芋頭番茄煮」(子里芋トマト煑),很能表現台三線上的晚秋風景,芋頭產季即將結束,番茄正要上場的此刻,一道正好應和了季節交替的味緒,誰說不宜。

番茄芋頭。蕭秀琴攝

1920年代的台灣,熱火朝天的引進美國番茄,當時就有超過三十個品種在實驗,看哪一種較適合在島上種植,料理家配合推出食譜,像是在《臺灣日日新報》開專欄的片山熊太郎著作《番茄的栽培和料理》(トマト栽培と調理),或是《番茄食譜:各種簡易蕃茄料理》(トマトの食べ方:手間の掛らぬ料理方の色色),甚至追隨時尚潮流吃沙拉的〈清新夏之味:番茄沙拉之茄子、小黃瓜和番茄〉(夏に清新な味 茄子に胡瓜 トマト料理/トマトのサラダ),番茄口味擋都擋不住。〔注1〕

當然大家最熟悉的是番茄炒蛋,大部分的人都以為番茄炒蛋是中華料理,或是東亞的食譜,事實上,番茄發源地區的秘魯人,最喜歡的番茄配就是雞蛋,而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知名的食譜作家瑪莉・藍道夫(Mary Randolph)在1824年就有一則食譜稱為〈番茄炒蛋〉,作法是「將12顆大番茄去皮,在煎鍋中放入4盎司的牛油,加入適量的鹽、胡椒,放進一些切丁的洋蔥炒香。隨後放入番茄,一邊炒一邊將番茄切碎,快要炒好時,再打進6個雞蛋,迅速攪拌之後,隨即裝盤上菜。」〔注2〕

是不是跟你家的番茄炒蛋一樣?只是要在鍋子裡把番茄切碎,還是要有點廚藝。

番茄義大利麵是不喜歡過多奶油的人之首選。蕭秀琴攝
大白菜番茄冬粉鍋。蕭秀琴攝
番茄糖醋魚。蕭秀琴攝

參考資料:
〔注1〕〈品種轉換、加工換轉— 臺南的番茄產業-17世紀~1945年〉作者:蔡承豪
〔注2〕 《番茄》(The Tomato in America by Andrew F. Smith)

蕭秀琴專欄/好彩番茄,不能沒有トマト(上)

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