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權欣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等,目前亦是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曾經被列為台灣四大鎮之一的竹東鎮,在日本時代是酒家林立,很多年輕人被徵調出征,日夜想念的都是家鄉的酒家女。當年的日籍竹東街長(鎮長)吉田三三郎,特別召集全鎮紅極一時的42位酒家女拍寫真集,寄到戰區,希望子弟兵看照片後,「勇氣百倍」凱旋而歸。

這本在昭和15年(1940年)新春元旦由竹東街役場(鎮公所)所發行的《我們的竹東》寫真集,刊頭就叫「慰問寫真」。

當年的日籍街長吉田三三郎特別寫序文:「這些酒家女們盡力表現出令人喜歡的表情,想必出征戰士有些人與她們熟識,寄出照片,希望能滿足各位的思念。」

很多竹東鎮民都不知道這段竹東早年風花雪月史,主要原因是竹東鎮最後一家黑貓酒家,已經在五十年前關門走進歷史。

竹東文史工作者黃榮洛生前藏有一本當年竹東街役場所出的慰問寫真集,他接受訪問說:「當年竹東很繁榮,擁有很多工廠,也是周邊幾個鄉鎮山林產物賣出新竹的集散地,擁有很多酒家不以為奇。」

鎮公所為了鼓勵阿兵哥上戰場衝鋒陷陣,找來紅牌酒女拍寫真,每人發送一本並寄到戰區,有其當代的歷史背景。黃榮洛說:「這本寫真集,有可能是全台拍寫真集的濫觴。」

當年征兵的年輕阿兵哥與家長們集合於竹東榮樂戲院的熱鬧情況。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當年征兵的年輕阿兵哥與家長們集合於竹東榮樂戲院的熱鬧情況。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竹東文史工作者黃榮洛手持寫真集。陳權欣攝
竹東文史工作者黃榮洛手持寫真集。陳權欣攝

這本名叫《我們的竹東》的慰問寫真集內容,除了召集當年在竹東鎮的紅牌酒女盡量表現出歡喜表情供攝影師拍照外,其實酒女們全身都包得緊緊的,有人穿和服、洋服,就連手臂都看不到,還真是今昔有別。

特殊的是,這本寫真集內容還包括日本時代竹東的街景照片,及當年流行於竹東的日本歌〈竹東音頭〉歌詞。

歌詞內容描寫:「竹東山藍水綠,河原千鳥啼,螢火蟲有如點點燈火飛在頭前溪畔」等。或許就是這些與家鄉有關的文字、照片與歌曲,特別容易打動出征戰士的心。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從這本寫真集內容中還刊出紅牌酒女服務的酒家,可以發現當年的竹東鎮酒家還真不少,包括有:金雀、忠勇、久壽、伯公下、日進館以及鮮月樓等。

這樣的感性營造,不止存在於寫真冊。當年榮樂戲院舉辦徵兵說明會時,現場特別穿插由在地女子朗誦的詩詞,其中一句至今仍為在地耆老所記憶:「我是來自原鄉加啦賀的少女,我的心也飛去了南洋,和你一起。」這段話,如同與寫真中的女子聲音遙相呼應,不只是送別,更是一種戰爭時期的思念。

從這些照片與歌詞中,我們重新認識了竹東——它不只是戰時後方的集散地,還是日治政權的地方實驗場域,更是數十位女性曾經存在過的舞台。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

五十多年前,竹東最後一家黑貓酒家關門,這段歷史也隨之漸淡。所幸,透過這本慰問寫真集、透過家住原鄉加啦賀少女的低語,歷史的縫隙得以重現柔光——讓我們記住,戰爭之外,還有被思念的人;勝敗之外,還有等待與別離。

當年的竹東街役長(竹東鎮長右)吉田三三郎與竹東街役場。翻攝自寫真集
當年的竹東街役長(竹東鎮長右)吉田三三郎與竹東街役場。翻攝自寫真集
寫真集上拍攝的竹東最熱鬧一條街東寧路。陳權欣翻攝
寫真集上拍攝的竹東最熱鬧一條街東寧路。陳權欣翻攝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這些當年的竹東鎮紅牌酒女她們的名字,或許不清楚,卻活在泛黃相紙、編曲歌謠與戲院燈光裡。陳權欣翻攝自寫真集
《我們的竹東》的慰問寫真集封面。陳權欣攝
《我們的竹東》的慰問寫真集封面。陳權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