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只要5.95美元運費,就能體驗奇蹟保健品!」這類廣告對美國長者極具吸引力,因為它訴求的不只是「養生保健」,也喚起對於青春年華的美好回憶。
然而,這些「免費試用」往往隱含自動訂閱陷阱。比方說,有美國長者被「免費試用」吸引,但填寫信用卡資料後即落入每月高達99美元的持續扣款陷阱,而且取消程序相當繁瑣。
根據《保護我們的長者》(Protecting Our Seniors: Unveiling the Hidden World of Scams)報告顯示,這類「免費試用陷阱」每年在美國造成數千名高齡者財務損失,受害者多數來自資訊落後、法治意識較弱的社群。在眾多案例中,以保健食品、退化治療用品與網路健康課程為主。這些產品包裝精美、語言專業、社群評價高,但實際上卻充滿虛假承諾與剝削。
另一類高風險則是「戀愛詐騙」。高齡女性在交友網站、Facebook社團或線上宗教平台認識自稱「退役軍官」、「海外工程師」的男子,短短數週內即發展出「深刻情誼」。對方通常以急難救助、醫療費用或機票困境為由,要求受害者匯款援助。美國聯邦調查局指出,此類案件仍持續上升。
這些詐騙的共同特徵,是利用長者在情感上孤立、資訊上斷裂的狀態,透過甜言蜜語式話術誘導信任與轉帳。資安顧問提醒人們,對話中如出現「過度稱讚」、「快速告白」、「避免視訊」、「要求保密」等狀況時,即應提高警覺。尤其在語言障礙或文化隔閡的情境下,被害者更容易將這些甜言蜜語視為真情流露。
事實上,許多高齡者不僅是數位弱勢群體,更是語言與族群文化的邊緣者。比方說,台灣客庄許多長者日常以客語為主,對於手機簡訊、社群通知與詐騙網站中的專業華語措辭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詐騙集團往往利用華語包裝的「稅務退費」「健保異常」假訊息誘導點擊與匯款。
在這樣的脈絡中,「戀愛詐騙」更不只是情感被背叛的傷痛,而是文化與情感資本的雙重剝削。許多長者在家庭「空巢化」與社會陪伴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能轉向數位世界尋求慰藉而陷入風險。
我們不能再以「防詐知識不足」作為解釋與責備的終點。真正的防線,應從文化與制度建構開始。例如推動「客庄長青反詐劇團」進入社區,以客家長者熟悉的語境演出防詐情境劇,幫助長者以母語識破陷阱;或設立「世代識詐工作坊」,讓年輕人協助家中長者學會基本驗證與查核技巧。此外,非營利組織與地方電台亦可製作多語言詐騙警示廣播,涵蓋客語、原住民族語等。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停止對高齡詐騙受害者貼上「資訊落後」、「貪心」等污名化標籤。詐騙是社會結構裂縫中的惡意滲透,而不純粹是個人愚昧或貪心所致。唯有打造具有包容性的數位環境與在地文化網絡,讓每位長者都能以所熟悉的語言與信任的方式接收訊息,才能真正有效降低長者淪為詐騙受害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