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阿公,我出車禍了,需要緊急匯錢救命!」只要短短30秒的語音樣本,人工智慧(AI)就能完美模擬出孫子女的聲音,讓不少長輩在一通電話之間,痛失畢生積蓄。這種場景發生在全球各地,包括2022年起美國發生的大量「聲音詐騙」案例,高齡者接到自稱親人的緊急求救來電後,往往不加查證,便立即匯出數千美元。

這類AI詐騙不再只套用單一手法,而是結合語音模擬、深偽影片與社群假帳號的「複合式攻擊」。根據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報告,2022年接獲近1萬2000件來自高齡者的詐騙通報案,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有實質財務損失。參議員羅伯特‧凱西(Robert P. Casey, Jr.)指出,AI讓過往的詐騙手法「變得更快、更逼真、更無聲無息」。

比方說,透過AI語音合成的「假銀行客服」致電民眾,要求以安全為由提供帳號密碼「驗證」,直到帳戶被盜刷,受害者才驚覺受騙。而AI生成的戀愛詐騙則更令人心碎:詐騙者使用生成式圖像與語意模組創建「理想情人」,塑造出一位關心、陪伴你、最終卻向你借錢的虛構對象。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統計,2022年美國光是戀愛詐騙的損失就超過13億美元,躍為AI詐騙事件中最具破壞力的類型之一。

AI詐騙最常出現於三種情境:接獲緊急求救電話、收到假冒銀行簡訊、或是在社群平台上遇到「過度完美的陌生人」。因應之道,包括設立「家庭安全密語」、不在社群媒體洩漏過多個人與家族資訊、安裝AI深偽識別工具等,皆為必要防線。

美國聯邦參議院也建議推動三項制度性對策:建立AI語音辨識與認證機制、規定AI生成內容須加註標示、並開發「高齡友善數位識詐平台」以降低認知門檻。然而,AI詐騙的受害者從來不只因為技術問題,而是往往與語言隔閡、文化隔離與結構性邊緣化有關。以高齡者面對AI語音詐騙的受害率來說,美國原住民社群與非英語使用族群遠高於主流白人族群。語言隔閡與資訊資源不足,是AI語音詐騙受害率差異的主要原因。

在台灣,這樣的風險同樣真實存在。許多客家或以母語為主要生活語言的長輩可能對於政府、媒體或銀行提供的華語識詐資源理解有限。這些語言與文化的斷裂,使得詐騙者可以透過「模糊語言+情緒操控」等手段得逞,甚至讓被害者羞於啟齒、難以求助。

AI科技正在改變詐騙模式,我們的防線也必須與時俱進。從政府到社區,應全面推動多語言AI詐騙教育宣導,為客語、原住民語與閩南語族群製作在地化識詐教材與影視資源。同時鼓勵地方社群建立跨代溝通平台,例如以戲劇方式模擬詐騙情境,強化記憶與識別,讓每位長者在自己熟悉的語言環境中學會如何避免淪為詐騙受害者。

社群出現仿冒講客廣播電臺招募配音員 客傳會譴責詐騙

【客新聞/桃園報導】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近日接獲民眾反映,發現在Facebook社群平台上,有聲稱以「…

詐騙猖獗/苗栗縣10月被詐近2億5千萬元 竹南是重災區

【客庄中心/綜合報導】苗栗縣警察局今天(7日)公布打詐儀表板,單是10月,苗栗縣內就受理詐欺案418件,財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