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台中東勢地區的「大茅埔調查團」近日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團隊不僅成功確認了石虎遷徙路徑,更拍攝到石虎母子的珍貴影像,證實石虎已在當地穩定交配繁殖。

石虎現蹤大茅埔 母子同框揭示繁殖成功

大茅埔調查團管理員吳哲銘表示,繼上月在東勢地區拍到石虎「屙尿」畫面後,為了進一步確認石虎可能的遷徙通道,團隊在兩週前,加裝一台相機,結果意外捕捉到石虎現蹤的畫面。影片中清晰可見石虎正聞嗅蝸牛屍體,這對研究人員來說是極為寶貴的線索。

更令人欣喜的是,調查團還捕捉到石虎媽媽帶著小寶寶的畫面,雖然僅是驚鴻一瞥,但足以讓所有成員興奮不已,確定石虎在東勢地區繁殖育幼,小石虎的萌樣,也讓團隊大為振奮。石虎通常會養育小石虎7到10個月,直到牠們具備獨立覓食能力後,母石虎便會將小石虎趕走,讓其尋找自己的地盤。調查團期望未來能再多拍到牠們的親情畫面。

石虎獨居習性挑戰保育 棲地面積是關鍵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老師指出,石虎是肉食性動物,只吃活的獵物。她特別提到,一隻公石虎的「蛋黃區」(即不願與其他石虎共享的地盤)廣達2平方公里,而「蛋白區」則有8到9平方公里。公母石虎只會在發情交配時,才可能在互相重疊的蛋白區或未占地盤的區域交配,交配完後便會回到各自的蛋黃區生活。這意味著,像24平方公里的大茅埔地區,頂多只能提供3到12隻石虎生存。

吳哲銘強調,石虎復育不能比照熊貓模式設置繁殖基地。由於石虎習慣獨處、不願共享地盤,因此除了救傷和訓練軟野放(訓練覓食能力、熟悉環境)外,石虎是無法圈養的。他強調,石虎是野生動物,大自然才是牠的家,也能穩定生態平衡。作為台灣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位於食物鏈頂層,對生態穩定至關重要。

棲地開發與遊蕩犬貓威脅 石虎保育刻不容緩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又名豹貓、狸貓、山貓、錢貓,體型與家貓相似,容易被誤認。其與家貓的主要差異在於:石虎有長而粗的尾巴、眼窩內側延伸至額頭的兩條白色縱帶,以及兩耳後方有黑底白斑。石虎是夜行性肉食動物,多在晚上或清晨於郊外出沒,以齧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除了交配季節外,石虎一般都是獨處。

石虎的妊娠期約為65到70天,每胎通常生育2到4個後代。小石虎約7到10個月大時會被母石虎趕走,自行獨立。

儘管石虎廣泛分佈於東亞及南亞淺山森林,也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物種(台灣雲豹已於2013年認定滅絕)。然而,台灣的石虎族群數量少於2千隻,已達學界認定「瀕臨危險(endangered species, EN)」標準。由於棲息地受到人類開發影響,石虎經常被目擊出沒道路影響交通,甚至被部分政客與媒體謊稱為「數量很多」。

過去石虎曾遍佈全台1千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但因淺山棲地大量開發、狩獵與山產交易的推波助瀾,石虎分佈區域日益緊縮、數量逐漸減少。目前僅剩苗栗、台中、南投與彰化八卦山一帶尚有石虎的穩定蹤跡,新竹、嘉義縣偶有零星個案。

吳哲銘提到,架設相機拍攝石虎需在棲地來回步行觀察獸徑、動物痕跡與排遺,確認動物經過密度,再透過「找屎」判別動物種類。以今年新架設的相機為例,工作人員需背負十多公斤設備,平均步行6公里,花費一整天時間才能確定架設點位。

更令工作人員擔心的是遊蕩與放養貓犬問題。以拍攝石虎的最新點位為例,高達6隻犬隻和3隻貓咪出現,這些犬貓不僅可能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也可能導致傳染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