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它沒有蘋果牛乳帶點清新精緻的氣味,不像酪梨牛奶濃稠飽脹能即時填補飢餓感,更不像大部分的果汁有清涼感,連西瓜牛奶沙沙的質地都能帶來消暑的效果,木瓜牛奶就算加了冰塊一起打,也不會像冰沙刺激透心涼,而大部分的人不會加冰塊一起吃,這麼做感覺就沒那麼濃郁、營養、健康。

木瓜牛奶就是那個樣子,為了補充養份、增進體力又不失愉悅的一杯飲料,成了全體的共識,甚至被認為發明木瓜牛奶的「高雄牛乳大王」黃底綠字的招牌,蔓延成冠上各區地名的「OO牛乳大王」已成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而這個記憶連結的是「木瓜牛奶」。

高雄牛乳大王的木瓜牛乳。游政育攝
木瓜牛乳

高雄牛乳大王的木瓜牛乳。游政育攝

如果你用英文papaya milk搜尋全球網站,只會出現繁體中文字「木瓜牛奶」或者「from Taiwan」的訊息,頂多一兩個日系飲料品牌也有「木瓜牛乳」,但仍舊會說明和來自台灣的一樣好喝。

1960年代,年輕的客家夫婦鍾文梁與黃明珠自台中外埔南遷高雄,在鹽埕區擺攤賣涼茶,一杯青草茶一元的年代,仰般煞猛(sad^ mang+,大埔腔)只是溫飽罷了。這對從世界大戰走過來的年輕人,位在太平洋戰爭延續到越戰,方興未艾的亞洲戰事邊緣,在美國人深陷戰爭泥淖之際,1965年美方開始以「R&R」計畫(Rest and Recreation)的方式,讓在越南參戰的兩百多萬美軍有度假休閒的地方,在台灣設置幾處美軍招待所,一般稱美軍俱樂部,而高雄左營的海光招待所是軍官俱樂部,台灣在1966年元旦開始迎接一波又一波的美軍來台渡假。

年近30的涼水攤老闆終於摸索出一條路,迎接觀光客終究要用西式飲食才能讓人安心使用,牛奶、雞蛋是補充蛋白質最方便的法門,以高雄牧場的在地牛乳供應即時新鮮的貨源,品質有基本的保障,飼養乳牛、推廣牛奶對健康的重要性,是當時重要的糧食政策。

至於打果汁的水果,柳橙舉世皆用,是全球最大宗的水果卻不具特色,南方熱陽下的鳳梨在太平洋戰爭時已經發揮過威力,要選個特別的,只有既熟悉又不那麼普世的木瓜或許值得一試,果形美好色澤明亮溫柔,世人對南方的想像輕盈自在,鮮果橘黃的溫暖色調和牛奶調和後像個粉橘色的蜜桃,是個不錯的選擇,2024年Pantone選出的年度代表色就是粉橘的Peach Fuzz(桃子絨毛),以此詮釋,能激發出溫柔的情緒和舒適溫馨,安撫了人的身心靈,用在70年前靈感亦未嘗不可。

像「桃子絨毛」(PANTONE 13-1023)的木瓜牛乳。蕭秀琴攝
像「桃子絨毛」(PANTONE 13-1023)的木瓜牛乳。蕭秀琴攝

甚至當時用的還不是木瓜育種第一人王德男的台農二號,他那一年(1966)才剛進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要到1971年才會登上舞台,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那顆木瓜。

高雄牛乳大王是台灣第一間速食店,最早開始實施24小時營業,典型套餐是有木瓜牛奶的炸雞、法式土司或隨著季節變換的三明治,大部分的人幾乎是為了木瓜牛奶進到店裡,當然這一款果汁,也成了全台灣所有冰果室、果汁攤的基本款標準配備。

木瓜牛奶幾乎成了舉世獨一無二的果汁飲料配方,雖然不是沒有類似的配方,像是夏威夷的木瓜冰沙(Papaya Smoothie)或世界木瓜最大產地印度,以印度優格方式做成的木瓜優酪乳(Papaya Lassi),但印度阿育吠陀(Āyurveda)的飲食知識並不推薦乳製品和水果搭配食用,只有台灣的木瓜牛奶以果汁形式推出,一種很好入口甚至連吸管都不用的果汁。

如果說最早是為了迎合美軍和外國觀光客而想出這道飲品,不管有沒有深思熟慮過,倒是符合了美國文化與現代健康飲食的概念,美國早餐飲品中可可亞(巧克力)牛奶的質地與木瓜牛奶近似,都是富含溫潤口感、健康概念和具有飽足感的食物,甚至研究資料顯示,所有的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就是木瓜,與高鈣的牛奶搭配,互相協同增進吸收,而與所有的橘色食物一樣,木瓜有豐富的維生素A跟β胡蘿蔔素,都是需要油脂幫助吸收的元素,牛奶的脂肪在此發揮作用,堪稱絕配。

做成鋁箔包飲料的木瓜牛乳。蕭秀琴攝
做成鋁箔包飲料的木瓜牛乳。蕭秀琴攝
冰果室裡的台農2號。蕭秀琴攝
冰果室裡的台農2號。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