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小時候背唐詩,最喜歡「春眠不覺曉」,因為可以自行解釋為天亮了也沒感覺,可以繼續賴床不用上學,但往往春假的第一天就開始被使喚,幫忙看米漿磨好了嗎?不要讓它流出來,阿婆亼粄仔時會說:「口渴了,端一杯茶過來」。我還滿喜歡餵阿婆喝水,只有這個時候可以作弄大人。
亼粄仔(cibˋ,海陸音,意為用手擠壓揉勻,注音為ㄐㄧˊ)是所有客家粄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粄仔之靈魂所在,很多客家人的靈魂食物是糯米製成的粢粑、粄圓、菜包,以及春之味艾粄(ngieˇ banˊ ,海陸音),粄仔沒亼到就沒魂魄、沒感覺。
做粄之前先要用糯米製作成的粄脆,粄脆是將米泡過水後磨成漿再將多餘的水瀝乾,對阿婆用石頭壓一個晚上,第二天再亼成團的手法印象深刻,講究的時候會增加一道工序,將粄脆分一半煮過,成了粄嫲(粄母),再混合亼粄仔,手感有了粄的韌勁與柔性之後,才分成一顆一顆搓粄圓、做菜包皮或是蒸成盤,如此才會有臺灣人講究的䊆(khiu,發音似Q)彈,也是臺灣人最愛的QQ的彈牙口感。
艾粄(ngieˇ banˊ)是在亼粄中加上艾草(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菊科(Asteraceae) 蒿屬(Artemisia)植物,又稱炙草、黃蒿,端看學名中有野(wild)就能知是在野地裡遍生的植物,島嶼北部郊野,尤其是在傳統墓地週邊,清明時節正逢茂盛時期,艾草也是做艾灸的藥草。
掛紙掃墓講究儀式性,有了艾粄就有交待,把祖先慎重其事放在心上,完成年度義務。
清明時期掃墓的粄除了客家艾粄以艾草製作,河洛人則喜歡以鼠麴草做「草仔粿」(tsháu-á-kué),鼠麴草(學名Gnaphalium luteoalbum L. subsp. affine (D. Don) Koster) ,菊科(Compositae)鼠麴草屬(Gnaphalium),又稱清明草、厝角草,客家人說黃花麴草,也是田間野生的植物,氣味不若艾草強烈刺激。
春天另有一種常被誤會可以做粄的菊科植物,是客家人說的芙蓉(pu rhung,亦即蘄艾,學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為蘄艾屬(Crossosteph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近年來萃取精油做藥用的熱門植物,也是一般人到喪家會配戴的「青」,做為避邪之用。
客家人做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都能想出名目來展現技藝,艾粄打頭陣揭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