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根據《衛報》報導,川普政府正挑戰三位聯邦法官在全國範圍內凍結其行政命令的裁決,認為這些判決不應超出原告所在州的效力範圍。這場表面上的技術性攻防,其實是在質疑少數族群能否繼續透過司法制度,在面對聯邦政策威脅時,尋求有效與即時的司法救濟。

禁制令是平權盾牌

歷史上,美國的少數族群——包括非洲裔、美洲原住民、亞裔與拉丁裔——常常仰賴法院的普遍適用判決來制止制度性歧視。舉例來說,1954年《布朗訴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就是一項全國適用的裁決,促成南方學校種族隔離政策的終結。這類禁制令保護的不只是訴訟人,而是整個弱勢族群。

最近這起關於出生公民權(birthright citizenship)的訴訟,若聯邦最高法院接受川普政府的主張,未來每個少數族裔團體恐怕都必須提出各自訴訟,才能阻止聯邦行政命令在本州執行。這不僅將耗費龐大資源,更會形成「地理歧視」:住在有積極提起訴訟州的移民或少數族群可獲保護,住在無類似法律行動州的人則將不一定能獲得保護。

正如移民權利組織「Forward US」副總裁Andrea Flores所警告:「這將創造一個拼布式的國籍制度,在南卡羅萊納州你可能不是公民,在北卡羅萊納州卻是。」

許多移民恐失去及時救濟機會

面對川普政府的行政命令,許多新移民與無證家庭充滿無力感。他們缺乏政治組織、語言資源與法律援助,無法像大企業或州政府那樣快速提起訴訟。當他們的孩子因出生地與父母身分被剝奪公民權時,若沒有全國性禁制令,這些家庭將難以獲得保障。

在全國廣播電台(NPR)的專訪中,一位來自亞利桑那州的受訪者擔心其生在美國的20歲兒子可能會被誤認為非法移民而遭驅逐。「他們根本不在意錯誤是否發生,甚至會說『那是他們的問題』。這真的令人震驚。」

在馬里蘭州,一名委內瑞拉裔男子即使有合法工作與居留紀錄,仍被迅速遣返至薩爾瓦多,沒有任何機會為自己辯護。這種缺乏程序正義的情況,正是全國性禁制令存在的理由——它讓制度化錯誤在第一時間被終止,避免全面傷害蔓延全國。

根據NPR/Ipsos最新民調顯示,雖然對移民政策存在黨派分歧,但有高達45%的美國人認為即便是非法移民,也應享有言論自由等基本憲法權利。換言之,美國社會仍有一股潛在力量,願意維護憲政核心價值——不分出身、不問種族,接應獲得平等保護的權利。

從保護弱者開始,才能重建憲政秩序

美國近期的全國性禁制令,並非為特定黨派而設,也不是阻擋行政效能的障礙。它的真正價值,在於當行政權侵害個人與社群的基本權益時,法院能及時以普遍效力,阻止擴大傷害。尤其對少數族群與新移民而言,這不只是法律保障的正當程序正義,更是其基本生存權利所繫。

若讓行政部門片面推動廢止「出生公民權」,同時又削弱法院的即時制衡,將使美國進入一個以身份歧視為基礎的撕裂體制。畢竟,憲法不是為某類美國人設計的,它是對所有生為美國人的莊嚴承諾。

羅世宏專欄/生在美國:出生公民權的憲政考驗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