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
相應於社區營造所關懷的地方認同與光榮感,地方創生也強調在地性、自發與集體行動;但是地方創生的政策具體的目標在於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也在這政策下,號召/吸引青年返鄉。
結構性問題
青年返鄉並非青年個人的行動而已,其實涉及整體結構性的問題,這必須要有鄉鎮縣市等更大尺度範圍的共同行動,也會涉及國土計畫與經濟部的產業政策,同時要廣邀社會各界產官學社的參與,尤其強調引導「企業投資故鄉」、協助地方產業的活化與創新。以峨眉為例,桶柑與茶葉以及峨眉湖的觀光事業,是峨眉的重要產業。地方創生應該跨部會或局處全盤解決這一產業問題,例如茶產業的產銷體制。藉由產業輔導,協助青年返鄉。
如何返鄉
青年參與地方創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最早為南投竹山的何培鈞,修復老屋、經營民宿,帶動竹山發展。其他如關西羅屋書院、獅潭的藍色小屋、大湖的返青富民等。這些案例是啟動了某種結構或機制,不只是個人的努力而已。對政府而言,則應以政策鼓勵這一機制產生。
同時,傳統鄉村生活型態未必適合青年,就社會創新而言,很可能需要形成新的住民及其新的生活方式,例如都市周邊的共享空間、創客空間或合作空間等,很可能更可以吸引青年。
返鄉個案
以陽明交大博士班為例,而這些學生幾乎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國內社區事務。張泓斌以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營造桃園文化廊道;劉懷仁則以建築及信仰議題,與故鄉台中東勢地方團隊協力進行文史調查及社區營造工作;謝名恒以地方輔導團專業者的身分,長期協助新竹縣市社區辦理社區營造或農村再生之類計畫;楊禮仁是新竹芎林紙寮窩文化協會核心人物,執行造紙文化復振與數位培力工作;邱星崴在故鄉苗栗南庄創立「耕山農創公司」,極深度地參與地方創生之實踐與論述。
又例如南部客庄,特別像美濃青年返鄉的傳統,從早期的社會運動、流行音樂、愛鄉協進會及社區大學,不斷有青年返鄉。實際上,也同時包含青年留鄉持續生活與工作。這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之類的觀念,對這一整個世代青年客家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影響。
「青年」返鄉,其身份可以是公務員、教師、社工、農場主人、醫護、工人商人等百工百業,不只是文青形式的文化事業。政府可以從整體產業架構及社會支持系統努力,支持青年返鄉,同時帶動地方創生。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