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近數十年來,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出現顯著變化。自1987年解嚴後逐步放寬出入境限制,特別是1992年開放中國配偶來台以及東南亞婚姻仲介的興起,帶動了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婚姻移民潮。截至2025年3月底,台灣的「新住民」人口接近60萬人。中國大陸籍配偶(俗稱「陸配」或「中配」)累計約有36萬2400人。如果將港澳地區配偶一併計算,則大陸及港澳配偶總數約為38萬4381人。
東南亞新住民人口約為21萬人,佔整體新住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強,且人數仍持續成長。此外,來自「其他國家」的婚姻移民人口約為2萬6492人,占新住民總數的4.46%,這一移民潮深刻影響了台灣整體人口組成,其中東南亞新住民人口,對客庄地區的族群結構與社會互動最為明顯。
婚姻移民在許多客庄地區日益普遍,甚至已成為常態。例如,根據地方觀察,寶山鄉部分婚宴中新人一方為外籍配偶的比例高達六成,顯示跨國婚姻已實質改變傳統客庄的人口構成與族群分布。
語言與文化適應是互動關鍵
新住民與客庄社會的互動多面向展開,尤以語言與文化適應最為關鍵。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多數初期不具備華語能力,需透過語言課程學習華語、閩南語與客語,以利日常家庭與社區交流。這一過程展現出新住民的高度能動性與學習意願。部分印尼籍配偶的母語與台灣的客語存在語言上的連結,更促進了文化的融入與認同。
中國配偶方面,多具備華語能力,部分來自廣東地區者亦可使用客語,語言障礙相對較小。然而,語言近似不代表文化完全相容,兩岸在政治制度、社會規範與價值觀上的差異,仍可能引發「文化語義摩擦」與心理疏離現象,形成「文化相近,心理距離遠」的張力。
新住民在語言與文化的適應之外,也面臨醫療與社會支持體系不足的問題。研究顯示,客庄新住民女性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主因之一為醫療機構缺乏雙語服務與文化敏感度的不足。此外,新住民家庭在子女教育資源、行政資訊獲取、親職溝通及社區支持方面,明顯落後於都市地區。
新住民對客庄社會貢獻大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新住民展現出多元的社會適應策略,並對客庄社會產生實質貢獻。例如,桃園楊梅地區的印尼新住民展現「三層語碼轉換」與客家認同的協調能力;新竹關西的越南配偶建立「越式經濟廊帶」,發展結合在地與原鄉特色的「客越混合菜單」;苗栗三義的印尼籍配偶創立兼具兩地信仰的雙重宗教生活。
其他地區如屏東內埔設置「客越雙語幼兒園」,促進語言學習與文化交融;新竹北埔的柬埔寨籍配偶引進高棉農技,推動地方農業創新。新住民女性在高雄美濃農業勞動力中亦扮演重要角色,當地逾八成水蓮農戶聘用新住民女性協助採收。
根據2023年資料,新住民整體就業率達75%,主要分布於製造、住宿與餐飲等產業,從事基層技術工、勞動工及服務性職業。東南亞新住民在客庄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在新竹關西的農產加工與商店經營。陸配則因語言與文化資本相對充足,較易從事行政或自營工作,經濟參與度亦高。
多層次文化參與有效提升自信
新住民的第二代在語言學習與文化認同方面亦展現積極發展。例如,桃園楊梅地區的新住民子女客語認證通過率,明顯高於非新住民家庭的54.2%。屏東內埔的「客越雙語幼兒園」採雙語教學模式,使學童的客語詞彙增加37.8%、越南語理解力提升42.5%,並有效降低語言混用錯誤率。
在文化認同建構方面,研究提出「三維認同模型」,強調家庭母語對話、學校東南亞文化課程與社區節慶活動三者的互動效果。此模型顯示,透過多層次的文化參與,能有效提升第二代的文化自信與家庭語言使用率,同時降低族群歧視感知。
新住民已成為客庄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以苗栗、新竹等客家偏鄉為例,新住民第二代(國小階段)人數約8000人上下,佔當地小學生總數的8至9%左右,且多數為東南亞新住民子女,這一比例高於全台平均。
從人口結構、語言文化、經濟參與到第二代的文化認同建構,他們正深刻地改變著台灣客庄的社會樣貌。儘管面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與社會制度支持不足等挑戰,新住民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與在地參與意願,為客庄社會注入多元與活力。未來,政策與社會支持系統若能更有效對應其需求,將有助於促進更多元、共融的在地發展模式。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