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貮仟萬元王家、貮佰陸拾萬元朱安欽……」,2006年改建圓醮的公館鄉館中村五穀宮,相傳有位中大樂透者捐了兩千萬元,高於重建委員會主委朱安欽所捐,彩券是宮後興煥投注站所賣出;而福地福人居,五穀爺庇佑地方,興煥投注站也屢開出大獎。
苗栗縣公館鄉有兩座五穀宮,館中村五穀宮原是座伯公壇,拜土地公,建於清嘉慶15年(1810),直到嘉慶25年(1820)鄉民吳汝宗每天經過伯公壇,前往出磺坑挑油販賣,想到從廣東原鄉帶來臺的「五穀神農大帝」神牌在家缺乏香煙,乃移至伯公壇供往來行旅膜拜。
此後,公館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認為是五穀爺庇佑,香火日盛,直到道光30年(1850)地方仕紳張進生等人覺得伯公壇過於簡陋,發起募款改建成廟宇,有正殿、廂房8間,次年恭塑「五穀神農大帝」金身登龕安座,並增祀天上聖母、至聖先師……等神祇,改名「五穀宮」。


另座五穀宮位於玉穀村,稱為五鶴山五穀宮,奉祀的神農大帝是大旱顯靈。清嘉慶20年(1815)臺灣大旱,農民祈望甘霖以利春耕,有天突降大雨,有位老農到田間巡水,發現一位穿白衣老翁在樹下避雨,他想趨前問候,轉眼不見人影,出現閃光,在五粒巨石上顯現「五穀神農大帝」字跡,地方父老認為是五穀爺顯靈,乃於道光10年(1830)建了五穀宮,以庇佑地方。
「廟址求佳何妨自南北移,庄民獲福無論上八下三。」館中村五穀宮是日治大正14年(1925)重建,共推前公館區長湯仕路(前清秀才)為總理,除增購土地,也將宮址由南往北移,距今剛好100年,並於昭和3年(1928)慶成福醮。公館鄉有上八庄與下三庄之說,這座五穀宮信仰圈主要是上八庄,下三庄(五谷崗、鶴子崗、尖山)則以五鶴山五穀宮為信仰中心。
館中村五穀宮建有正殿與兩旁廂房,只比大正8年(1919)竣工的臺灣總督府(現總統府)晚了9年,磚瓦建材很多都相同,可說是同時期的建築物,而昭和10年(1935)的中部大地震,公館鄉內房屋非全倒就半倒,但五穀宮卻屹立不搖,僅宮前拜亭倒塌而已,證明建築結構非常堅固。


舊五穀宮不論紅磚厚牆、八角型窗櫺、拱門、雕樑畫棟,都充滿古典藝術之美,廟埕平日是孩童嬉戲的場所,每年中元普渡、農曆10月29日收冬戲,更是熱鬧非凡,而最令我懷念的是每年除夕帶著牲儀祭拜五穀爺,在悅耳八音吹奏聲中,感受年節的歡樂氣氛。
可惜這座曾被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的廟宇,1996年起卻掀起改建與護廟爭戰,廟方管理委員會認為已逾齡陳舊,有漏水之虞,希望重建成三樓的多功能廟宇,神祇供奉在二、三樓,樓下可做活動中心、停車場;護廟者則認為,這是座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廟宇,結構還很好,可以修復,拆掉就沒了,且廟朝高空發展,也不利年長信徒參拜。
雙方爭論了4年,2000年5月8日清晨突被管委會雇工強力拆除,拆廟人員與護廟聯盟成員也發生激烈肢體衝突,並互控傷害,苗栗縣政府民政局長周世明趕到現場,已來不及阻止,一座風貌典雅的廟宇已夷為殘瓦廢土,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後經監察院調查缺失,最後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


五穀宮改建時,離宮後僅約20公尺的興煥投注站,不久即傳出開出大樂透第一大獎,之後也連連中大獎,讓全臺彩迷趨之若鶩。據地理師分析,五穀宮本身就是好地理,改建後的宮牆變得更厚實,更有靠山,而投注站地形如蝦簍型,宛如後龍溪水聚積在此聚財,錢財只進不出。
五穀宮改建後,傳出有中大樂透者捐出二千萬元,興換投注站也成了全省最熱門的投注站,彩券迷都自動上門,不必再宣傳;至於改建後的五穀宮所扮演的功能,與改建前的舊廟相較,地方則見仁見智。
公館先民以務農為主,鄉內有兩座五穀爺庇佑,除了1935年大地震、八七水災及葛樂禮颱風外,多數都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真是福地福人居,而五鶴山的五穀爺香火,更分香到全臺卅餘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