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均、張凱清/苗栗報導】「這裡可以洗衣服喔?」一張張年輕的臉孔,透過一名返鄉青年的文史工作者陳建成帶領,走進苗栗中正路旁的小巷弄,一條水圳彎彎曲曲的流過房子前,有些被加蓋隱沒在城市建築下,有些還能看見,讓追尋他的人像是捉迷藏一樣,找尋著這條「田寮圳」的記憶。當陳建成向這些學生解說以前的居民還會帶著衣服到圳溝旁洗衣時,年輕的學生們甚至感到驚訝,還以為城市裡的水溝都是臭水溝。

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的「鄉村旅遊」課程,用客語與走讀的方式,看見苗栗市區的客庄文化。何柏均攝
貫穿苗栗市的水圳「田寮圳」,成為苗栗市居民的群體記憶。何柏均攝

苗栗市雖不像臺灣其他的鄉鎮一樣發展迅速,但隨著都市化的進程,人們與自然的關係也逐漸疏遠,使得年輕一代的人無法好好認識自己的土地。陳建成與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簡稱文觀系),透過「鄉村旅遊」的課程開設,帶領20多名學生,一起走進這段進苗栗市百年前的水圳之路,讓無論是否來自苗栗的年輕學子,透過水圳與居民生活的環境,找尋對環境自然的認識。

這門課程的授課教授林本炫向《客新聞》表示,當對這段屬於苗栗人的集體記憶逐漸被遺忘的同時,透過觀光結合文化的走讀,應該讓更多台灣人知道苗栗開發的過程。

學生與在地居民互動,無形中學習在地歷史與客語文化的傳遞

從20多年前,臺灣社區營造走入新的一頁,當時發起的人人寫村史,吸引許多年輕的文史工作走進自己生活的地方,透過追索、挖掘、發現和重建關於自身的、家族的和社區的共同記憶。

時至今日,年輕世代更勇於追尋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因此對爬梳土地所發生過的故事感到興趣。林本炫表示,以前觀光系總是為了發展大型觀光而規劃課程,忽略的結合文化,因此文觀系開設「鄉村旅遊」課程,從這條苗栗市發展的路徑,看到昔日苗栗客庄農業社會與水源的緊密生活。

例如經過的洗衫坑(seˋ samˊ hangˊ),早期還有不少居民會在這裡覓蜆仔(mi hanˋ eˋ),水圳裡還有許多吳郭魚,吸引了這群大學生來圍觀。走讀過程中還經過苗栗早期開發的楊屋伙房,外圍有水圳和種植茂密的刺竹林,形成「船形」來保衛家園,而且在伙房前榕樹伯公的對聯上,仍有「神祠巨艦浮」等形容當地獨特船型風水,成為楊屋伙房在地方宗族發展的歷史痕跡。

這門課程的教授林本炫(右二)與當地返鄉青年文史工作者陳建成(右一),一起帶20多名學生進行走讀課程。何柏均攝
陳建成在利用老照片講解的過程中,與楊屋耆老一同把這段楊屋伙房歷史告訴參與學生。何柏均攝

楊家伙房屋外保存著早期製作經營染布事業用的染布壓石,走讀帶領人陳建成更拿出以前楊屋伙房的老照片,對照了此處水圳與路面高低變化,讓這群大學生感到強烈的今昔對比。正巧,一位仍住在這裡的楊姓耆老,93歲的他剛好也加入解說楊屋歷史的過程中,與師生一起用客語聊天,讓客家文化傳遞在不經意之中。

走讀番外篇,老師替學生求「All Pass」期末報告還是要過

這場走讀從水圳上游的楊屋夥房往下游方向走,經過知名的水晶餃老店阿蘭姊後轉進苗栗市街的崎仔頭(gia eˋ teuˇ)。剛好這邊的的地形也造就了「火」字路口的南苗三角公園,早期居民故在旁邊建了屬水玄天上帝的天雲廟來平衡風水結構,化解「火」字的沖煞。

另外,天雲廟西側的小巷有「苗栗第一街」之稱,因日本時代糖業興盛後,許多商業行為也在此聚集,後來成為當地聲色場所,不過隨著時間的流轉,這些店家也早已不見蹤跡,成為製作客家板條、米食的小巷,走過還聞得到濃濃的香氣。

經過了當地的米市街裡的南苗市場,又走進了苗栗縣定古蹟的:「文昌祠」,裡面保存完整的敬字亭,更是苗栗培育文人、文風發展的重要場所。透過林本炫老師介紹,這裡更是日治時期,苗栗、竹南、大湖地區文人雅士,包括吳濁流、李祥甫等人創立知名的苗栗詩社(栗社),當時舉辦的吟詩大會更是成為當時臺灣中北部最負盛名的文人聚會,在廟內的青銅鐘上還能看見「英才書院」等字樣。

有趣的是,最後林本炫教授帶領走讀學生參拜文昌帝君,並預祝他們這學期能順利「All Pass」,讓同學會心一笑,瞬間也讓學生體會到這堂課還有期末報告的壓力。

培養探索自己家鄉的能力,就能看見地方不同的樣態

參與走讀的同學向《客新聞》表示,從走讀過程雖然天氣炎熱,但從中學到觀光也可以是從聚落拆遷,以及使用圳水方式改變等歷史切面,來體驗城鄉發展的連續性。還有位參與的同學開心地說,這門課每週上課都會有客家的傳統點心,像這次就邊吃著苗栗縣三義鄉「福堂餅行」肉餅,一邊走讀一邊吃,同時聊著走讀體驗對未來畢業專題製作方向的啟發,因此吸引一些大二甚至大四的學生來修這門大一的選修課。

林本炫指出以前的觀光發展都是一個點、一個點去看,只看光鮮亮麗的景點,但近年來是看一個城市如何發展的軌跡;尤其不是其他縣市來這裡就讀的學生,可能讀了四年,都沒有走進這裡的小巷子裡,就算走進來了,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廟可能有這麼多的歷史。

林本炫特別強調,這次的走讀不僅作為客家語言與文化的推廣,同時也要讓來自外地的同學,培養探索自己家鄉的洞察力,「這個方法學會了,不會排斥走進小巷,才能發掘文化、發掘景點,回去家鄉就能看見地方上不同的樣態。」

透過學習如何認識在地文化的方法,讓學生可以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更多的認知。何柏均攝
走讀在苗栗的大街小巷。何柏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