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桃園報導】「如果希望客家更好,可以接納不同立場;倘若限縮自己的想像,客家可能不會有更好的發展。」今年29歲的王于郡,大學就取得客語薪傳師資格,近年投身客語廣播並主持Podcast節目。他日前赴馬來西亞,向東南亞客家青年分享台灣客家文化。對比世界各國推廣客家文化的努力,王于郡說:「台灣提供非常多的政府資源,例如教材、活動、成立客家委員會等,這是台灣在保存客家文化上,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
王于郡這次獲砂拉越客家公會聯合總會青年團邀請,代表中華國民教育推廣協會參加在馬來西亞美里舉辦的「築夢客家X聚創新篇青年團隊」,向來自東南亞各地的客家青年,分享台灣的客家文化及客語傳播。
包容語言差異 啊!原來你是這樣說?
參加營隊必須負擔250馬幣(約新台幣2000元)團費,還需要自費從各地搭飛機前來,王于郡直言,沒想到竟然吸引80位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的客家青年團成員參加。3天的活動中,大家互相討論各地客家文化的差異,每個人對文化交流的開放態度,令他印象深刻。


從小參與大大小小客家活動的王于郡分享,他在台灣參加客家活動時,時常會擔心自己的客語說得不夠標準被糾正,但在這個成員來自東南亞各地的營隊中,大家對不同的客語腔調或詞彙,都是抱持著「啊!原來你是這樣說?」的開放態度,願意深入交流,拓展對客家的想像。
王于郡在這次營隊中,負責一堂90分鐘的課程,主題是分享台灣與東南亞的客語詞彙及文化。他觀察,東南亞各地的客家青年,不限縮自己的眼界、願意接納不同的可能性,是台灣客家人可以學習的地方。
課程中,王于郡邀請大家分享各自客語中,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例如「青蛙」在台灣四縣腔稱「𧊅仔(guaiˋ eˋ)」、在馬來西亞有地方稱「老𧊅」;「麻雀」在台灣稱為「屋簷鳥(vugˋ iamˇ diauˊ)」、馬來西亞一帶可能被稱為「禾鷝仔」,而「禾鷝仔」在台灣則指另一種鳥類,印尼山口洋則跟台灣一樣講「屋簷鳥」。
課程目的在於讓大家認識不同腔調,理解即便說著不太一樣的客語,同為客家人依然可以交流。王于郡說,語言上的碰撞,可以得知客語擁有多元樣貌,並且受到不同地方的在地文化、語言影響。
客語傳承 不能只靠老師在課堂上努力
營隊中還有許多精彩活動,如手做課、文化介紹、傳統技藝、影音創作分享等。王于郡發現,馬來西亞當地的客家青獅,與台灣新竹的方口獅文化非常相似,有學習青獅的青年甚至曾打算從台灣訂製方口獅頭用於文化交流。


此外,歌曲改編的營隊活動,也讓王于郡印象深刻。主辦單位選用馬來西亞當地的傳統歌曲〈Poco Poco〉,讓各組以客語改編歌詞並演唱。小組共同討論、協作,找出組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詞彙。例如台灣用「共下」表示一起,而王于郡的組員幾乎都說「一齊」。「這如果在台灣,你可能就會被認定講得不標準。」王于郡笑說,儘管大家的用詞不同,但彼此能夠理解溝通,這點讓他很感動。
老家在南投魚池的王于郡,與客語的強烈連結,始於堅持子孫必須在家講客的外公,王于郡的媽媽更是台灣首批客語薪傳師。
王于郡的外公從苗栗獅潭遷徙到魚池,外婆則是水里鄉的饒平客。阿婆的饒平腔調,逐漸被阿公的四縣腔同化,「南投是一個很多元的縣市,因為遷徙,形成多樣的客語環境。」
「讀國小的時候,客語認證考試題庫還是CD,媽媽要求我們家中三個姐妹,必須邊寫功課、邊聽客語認證的試題錄音。」王于郡笑說,這是「沉浸式」學習,不過他還是認為,家庭環境的支持和實際運用,才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關鍵。
王于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考客語認證,國中畢業就通過中高級,大學投身客語傳承、參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取得薪傳師(語言類)認證,在國小教了5年客語。他平常在辦公室與同事交流客語詞彙時,同事們都會稱他「老師」。
「語言學習需要各方協作,而非單靠老師在課堂上的努力。」王于郡擔任客語支援教師期間觀察到,政府規定學校要有本土語言課程,但是學校和家長不夠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也不積極,再加上學生混齡上課,導致老師在本土語言教學缺乏成就感。
王于郡觀察,目前本土語言師資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學校端,而是學生在生活中缺乏使用環境,導致課堂學習成果難以延續,這種情況讓他挫折。他坦言,教學支援工作鐘點費不高,若要維持一定收入,必須奔波於多間學校,否則無法支撐生活,因此他決定投身廣播領域,用不同的方式繼續傳遞客語。


台灣客家資源多 東南亞爭取國家認同
談到台灣客家與海外客家最大的差異,王于郡認為,台灣在政府的資源和支持,有顯著優勢。包括客家委員會提供客語認證教材、考試認證,甚至將客語認證納入公務人員考試和升學加分項目等;而海外客家,卻仍在努力爭取國家的認可。
但在個人和社群的自發性與熱忱層面,王于郡直言,海外客家人展現出更強大的動力,他們願意自掏腰包、長途跋涉參與活動,那份對文化傳承的渴望,更顯得溫暖且真實。相較之下,台灣各地舉辦許多客家活動,但客家青年對客家文化的認同似乎有待提升。
王于郡認為,客委會每年舉辦青年國際交流計畫,可以持續鼓勵青年參與者能把交流經驗擴散至校園、社區或社群,甚至回到自己的家鄉籌組青年團,用年輕人的觀點,推展客家事務。他觀察,馬來西亞的青年團充滿活力,且成員組成多元,即使不會說客語的年輕人也可以參與,凸顯他們更廣泛的包容性與號召力。
王于郡表示,這趟馬來西亞交流,最大的收穫是看到海外客家人發自內心的熱情和開放態度,讓他感到「非常溫暖」。他也說,台灣在擁有豐富政府資源的同時,或許可以向海外客家社群學習,讓傳承客家文化不僅是交流,而是凝聚人心的溫暖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