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鑫
台灣客家研究的學者,長期研究客家歌謠及客家問題,現任教於新竹縣內思高工。
為什麼客家童謠會過海,而客家山歌不會過海呢?
台灣的客家童謠,早期大多是用「唸」的。這類唸的童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中國傳入的,一類則是在台灣本土發展出來的。
從中國傳入台灣,至今仍聽得到的客家童謠有〈月光光〉、〈月光華華〉、〈禾畢子〉、〈蟾蜍囉〉等;而根據台灣本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發展出來的童謠也不少,例如〈阿啾箭〉、〈缺牙扒〉、〈伯公伯婆〉、〈豬哥伯〉等。
這些從中國傳來的唸謠,多半屬於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只要兩地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差異不大,就有可能順利傳播至台灣。這裡牽涉到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語言會隨著人遷移而遷移。人走到哪裡,語言也很容易被帶到哪裡。而唸謠正是語言文化的一種展現形式。這種現象,本文稱之為:「童謠會過海」。
然而,與此相對的是,我們在台灣發現,客家山歌的旋律與曲調,從中國傳入者極為稀少,這就是「山歌不會過海」。

為什麼山歌不會過海呢?這需要從山歌與語言本質上的差異談起。唸謠接近講話,是日常語言的一部分;而山歌則是一種音樂表達形式,它的流傳需要特定的自然與人文條件。本文將從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方面,分析「山歌不會過海」的原因。
首先,山歌並非所有客家人的文化,即使是今日,也有許多客家人不唱、也不聽山歌。他們的生活與山歌毫無關聯,例如在科學園區、縣政府、證券公司上班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根本不需要山歌。
同樣地,即便在過去,山歌也不是所有客家人的文化。至少所謂的「讀書人」是不唱山歌的,他們的世界充滿的是四書五經與科舉文章,他們不從事農作或山林勞動,在他們身上自然不會有唱山歌的事情。
再從歷史脈絡來看,台灣開發初期的客家庄多處於族群衝突與緊張關係之中,是一個防禦性強、資源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這樣的條件並不利於山歌的傳唱與文化培育。
直到客家庄發展逐漸穩定,進入一個以樟腦、茶葉、水果等種植為主的農業社會型態,山歌才有可能萌芽。但這樣的穩定期往往需要數十年,也因此山歌在台灣出現了一段中斷期。儘管客家語言得以流傳,但山歌的曲調卻無法從中國帶來。
當唱山歌的情境回來了,這些人唱山歌的基因還在,但是唱山歌的曲調回不過來,因此台灣的山歌就此全新創造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說:台灣開發初期並不存在客家山歌。真正的客家山歌,是在台灣土地上,由當時人們在自然生態與穩定農業社會條件下逐步孕育出來的文化產物。換言之,台灣的山歌,是在地生成,而非從中國傳入。也就是說──山歌不會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