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2025年春季,英國多所大學爆發針對猶太學生的恐嚇與攻擊事件,令人震驚。根據《泰晤士報》報導,部分校園甚至出現納粹符號與反猶太口號,學生會討論區充斥仇恨言論,猶太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孤立,學生活動中亦屢屢遭排擠。事件的頻繁發生不只反映出反猶太主義在英國社會的持續存在,也突顯出高等教育機構對多元文化教育的不足。
校園反猶情緒並非孤例
根據英國猶太學生聯盟(Union of Jewish Students, UJS)的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猶太學生曾在過去一年中遭受騷擾或歧視。在加薩戰爭的背景下,部分學生將對以色列政府的批評延伸為對猶太群體的集體指責。在這種氛圍中,原本應是知識自由與多元觀點交鋒的校園,反倒成為族群偏見的溫床。
這種錯置的「正義感」值得警惕。批評某一國家的政策,與對該國族群進行文化性、種族性的攻擊有本質區別。反對以色列政府不等於可以否定猶太文化或將猶太學生視為敵人。這些非理性的言行不僅無助於促進和平,而且破壞了本應多元、開放的民主價值。
多元文化教育的缺口
在一些案例中,校方的應對態度不僅慢半拍,有時甚至選擇漠視:猶太學生投訴未獲回應,或被要求「自行解決」,更有學校將針對猶太學生的攻擊視為「政治言論自由」的一環。
這顯示英國高教體系對族群歧視問題缺乏足夠的敏感度與處理機制。校方往往將言論自由的捍衛與族群尊重的實踐對立起來,卻忽略兩者並非零和,而是可共構於民主空間中的價值。
英國自1970年代起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強調文化理解與族群共存,但近年來的投入資源不足,導致政策未能充分落實。
這也反映多元文化教育往往只停留於「表層文化」的認識,例如飲食、服飾或節慶活動,卻未能深層討論族群權力結構、歷史創傷與歧視制度的延續。若教育現場無法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培養,也就難以讓下一代理解「刻板印象」與「偏見」如何在無形中形塑了他人的生活處境。
英國校園反猶事件的啟示
雖然反猶主義在台灣並不構成問題,但英國校園反猶事件為我們提供了對於「文化包容」與「言論邊界」之間關係的反思機會。在台灣校園中,對特定少數群體的輕視與冷嘲熱諷雖然還不至於形成制度性排斥,但在學生間、社群平台、甚至某些公部門中,「歧視笑話」與「仇恨語言」仍時有所聞。
尤其在當代資訊流通加速、國際事件即時可及的背景下,如何協助青年學生辨識「批評國家政權」與「污名化族群」之間的界線,是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視的課題。否則,我們亦可能在「正義」的名義下,傷害到實際無辜的人群,重蹈英國校園之覆轍。
多元文化從來都不是水到渠成的社會狀態,而是一種需透過政策、教育與實踐共同維繫的民主工程。英國校園中反猶情緒的升溫一事也提醒我們:唯有持續反思與制度性支持,才能真正落實族群之間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