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WWA)今天(1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格陵蘭冰蓋在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值的17倍;這波熱浪也侵襲冰島,刷新多項氣象紀錄。氣候科學家指出,這種極端現象在無氣候變遷影響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發生。
《法新社》報導,氣候研究顯示,北極地區是全球暖化的最前線。根據2022年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自1979年以來,北極地區的暖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4倍,這種現象被稱為「極地放大效應(Arctic amplification)」。格陵蘭與冰島正位於這一敏感區域,受到的氣候衝擊格外劇烈。
報告的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氣候科學副教授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根據初步分析,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度加快了17倍,代表格陵蘭冰蓋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程度,比沒有這波熱浪時來得高。」他補充道:「沒有氣候變遷,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
事實上,格陵蘭冰蓋是僅次於南極的全球第二大冰體,包含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超過7公尺的冰量。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指出,自2002年以來,格陵蘭冰蓋年均失冰量高達2700億噸,今年這波熱浪加速這一過程。
根據冰島氣象局(Icelandic Meteorological Office)數據,今年5月,冰島有94%的氣象站測得破紀錄的高溫。5月15日氣溫超過攝氏26度,在5月出現這樣的氣溫,對這座亞北極島嶼而言是前所未見。
WWA指出:「今年5月在冰島觀測到的氣溫創下紀錄,比1991年到2020年的平均5月每日最高氣溫高出攝氏13度。」今年5月在冰島與格陵蘭觀測的破紀錄高溫,可能每100年才會出現一次,突顯其極端性。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也指出,在格陵蘭東部,熱浪來襲期間最熱那天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氣溫高出攝氏3.9度,這遠超全球升溫平均值。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報告,目前全球平均升溫約為攝氏1.2度,而格陵蘭的升溫程度已超過三倍之多。
奧托指出:「雖然攝氏約20度的熱浪對全球多數人而言可能不算是極端天氣,但這對這個地區而言,卻是重大事件。這對整個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北極地區的溫度變化不僅局限於當地,也會透過改變大氣環流、加速海平面上升等方式,對全球氣候穩定性構成連鎖效應。
對格陵蘭的原住民社區而言,氣溫攀升與融冰會影響他們在冰上狩獵的能力,對他們的生計與傳統生活方式構成威脅。格陵蘭原住民族如因紐特人,長期仰賴冰面行動、捕獵海豹與馴鹿,但冰面縮減與不穩定將迫使他們改變世代延續的生活方式。此外,氣候變遷也衝擊區域交通、糧食來源與文化傳承。
這些變化也影響冰島與格陵蘭的基礎設施。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說:「在格陵蘭與冰島,基礎設施是為寒冷天氣建造,這代表在熱浪期間,冰融可能會導致淹水,造成道路與基礎設施受損。」例如,鋪設於多年凍土上的道路與管線,在氣溫升高時易陷落或破裂,對當地經濟活動與民生系統造成影響。
科學家強調,極端熱浪事件頻率升高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世界氣候歸因組織成立的目的,即為透過數據與模型比對,確認極端天氣與人為排放之間的關聯。此次報告不僅再次印證暖化對極地的強烈衝擊,也凸顯全球減碳行動的迫切性。若不積極限溫於攝氏1.5度以內,類似極端事件將成為常態,對全球沿海城市、農業系統與社會穩定構成持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