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出版多部客家著作,現持續從事文史寫作

客家婦女擅於「舂粢打粄」,在西湖鄉天福宮廟會掌廚近40載的劉蘭英,是箇中好手,她認為客家米食要好吃,必須掌握「三到」,即香料要「𤐙到」(biag do,四縣腔)才會香,粄食要「亼到」(qib do,四縣腔)才Q韌,糯飯要「燜到」才入味。

劉蘭英(1941年生)是大湖人,遺傳了母親朱日妹「擎鑊鏟」(Kiaˇ vog canˋ,四縣腔)基因,有年年冬很冷,母親在廟會戶外掌廚,她送棉襖給母親禦寒,母親拿了兩塊糯飯給她嚐,感覺特別溫馨、好吃。

不過,她的廚藝是1963年底嫁到西湖鴨母坑(金獅、龍洞村)才學的,婚後隔年端午節,他跟著婆婆李香妹、嫂嫂張定妹學包粽子,嫂嫂看她靈巧,不信她是新手。

劉蘭英製作客家米食長達60載,她的廚房充滿著古早味、米食香。何文熹提供
劉蘭英用大鑊頭炒甜糯米飯,必須炒到糯飯與糖均勻始完成。何來美攝

「鴨母坑有九十九條坑,加一條坑會出皇帝。」意指地處山崗壁瀝,謀生不易,是個「前世沒修」的地方。還好劉蘭英婆家在街上,比住山坑好很多,家裡又開精米所,米糧不虞匱乏,公公兄弟也先後擔任天福宮主委、總幹事,碰到年節、神明生日,為祭祀、慰勞信徒、香客,總要「舂粢打粄」,也讓劉蘭英學了一身廚藝。

粢粑、糯飯、鹹湯圓是客家喜慶常見米食,婚嫁定要「舂粢打粄」當點心,女方還要「燜」一床甜糯飯,貼上大紅「囍」字,象徵甜甜蜜蜜,隨著新娘到婆家,除還塊給娘家,其他的則切來做「等路」,阿公、阿婆食喜酒,若孫子沒跟到,回家剛好給愛孫解饞。

「打粢粑、䌈鹹粽(肉粽)、燜糯飯,最好用飯甑來蒸,並愛『燜到』,糯飯正會香。」依劉蘭英經驗,將糯米洗淨置入飯甑,用大鑊水蒸氣來蒸,期間飯甑米粒要灑水3到4次,叫「行水」;為讓米粒通氣、熟透,也得用長筷子在米粒中穿孔,要將糯飯「燜到」晶瑩綿蜜。

以前客家婚嫁甜糯飯是必做米食,象徵甜甜蜜蜜,結婚當天要隨新娘到新郎家,並做散席後的小「等路」(伴手禮)。何來美攝
劉蘭英做的甜糯米飯切塊後,晶瑩剔透,令人垂涎。何來美攝

劉蘭英說,若做甜糯飯,糯飯熟透後可灑點米酒提香,然後大鑊重新熱鍋,放少許沙拉油,將糯飯放在大鑊內,用鑊鏟用力翻炒,再放下砂糖,控制好火候,以免燒焦。現代人怕太甜,一斗米放7斤砂糖就夠了,為增添香氣可配一點紅糖,炒到飯糖均勻,飯粒不掉落,再灑些芝麻、龍眼乾或葡萄乾,並用酒瓶壓實,即是一床美味的甜糯飯。

早期客家粢粑也用燜熟的糯米飯,放在舂臼用木棰舂成,特別Q韌,現改成糯米磨成米漿砸乾後,分糰放入蒸籠蒸,再放入筒內攪伴,Q韌度不如以往,但除了傳統沾花生粉的客家粢粑,也多了包紅豆沙的日本粢粑及熝湯粢(牛搵水),口味更加多元。

劉蘭英看過小說,熝湯粢又稱「譴粄」,客家話生氣叫「譴」,相傳一對老夫婦下田回來,老公餓了急著想吃雪圓(湯圓),老婆覺得老公不體恤,故意將雪圓挼得很大、壓扁,並氣得用手擊一孔,下鍋煮熟後放入熱黑糖薑汁、花生沫,沒想到老公驚為美味,「譴粄」之說不脛而走。

客家米食的鹹粽、菜包、鹹湯圓非常重視香料,劉蘭英認為最重要的是要𤐙香。圖為她𤐙的菜包香料。何文熹提供
劉蘭英做的艾草菜包,不僅內餡配料香,外觀也漂亮。何文熹提供

鹹湯圓、豬籠粄(菜包)、鹹粽,這3道鹹、油、香俱全的客家米食,劉蘭英認為最重要的是香料要「𤐙到」,靈魂是紅蔥頭、豬油,用豬油比沙拉油香,豬油渣也莫丟,切碎後跟𤐙過的紅蔥頭、五花肉、香菇、蝦米、蘿蔔乾(絲)再炒𤐙過,即是最香配料,用來做鹹湯圓的湯頭、菜包、粽子的配料都很好。鹹雪圓再配上芫絲、芹菜……來菣香,味緒也就更美味了。

劉蘭英說,粄食另兩要訣是,粄糰要「亼到」,米要「破」對。「亼」即推揉,要先燙粄粹(粄嫲),跟粄糰一起用力亼,挼出的雪圓或是斷的粢粑才會Q彈有韌性;以前稻穀靠日晒,糯米較軟,做菜包或蒸年糕,糯米與蓬萊米比是對半「破」,現稻穀靠烘乾較硬,糯米「破」蓬萊米,應調為6比4。蒸菜頭粄用在來米,過年吃的放較久,一斗米配25斤蘿蔔,平日吃的可配30斤。

劉蘭英從1986年起在天福宮廟會掌廚,因年歲大,已積極培養年輕人接棒。她育有五子,都遺傳到美食基因,長子何文熹現是哈肯舖手感烘焙、西點部行政主廚,也擔任台灣蛋糕協會會長,他曾帶學生跟老媽學做客家米食,也指導新住民烘焙。另四子在新北市中和鬧區開「永和豆漿大王」,分兩班在做,生意非常興隆。

用木製飯甑蒸糯飯,要經過幾次「行水」,並利用長筷透氣,米心才會晶瑩綿蜜。何文熹提供
劉蘭英剛過讚石婚慶,她還保留結婚時貼在甜糯飯上的大紅「囍」字作紀念。何來美攝
何文熹曾在客家電視台教客家米食、烘焙,圖為他跟媽媽學做的熝湯粢。何文熹提供
何文熹是烘焙名師,上月回苗栗家鄉指導新住民做布丁、蛋糕與手工餅乾。何來美攝
何文熹指導新住民做烘焙,將苗栗家鄉貓貍紅茶、西湖鴨母坑龍眼乾列為食材。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