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儘管川普政府出於意識形態偏見而強烈抹黑「多元、公平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政策,美國許多企業仍然充分理解多元與共融文化的重要性。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顯示,擁有多元化與包容性文化的企業,其營運表現平均比未推動DEI的企業高25%。這並非偶然現象,而是因為結構多元化的團隊更具備創新思維,決策品質更高,而且更能適應市場變化的挑戰。
此外,一項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擁有性別多元化管理層的企業,其獲利能力比業界平均值高21%,而擁有種族多元化高層主管的企業,其獲利能力更比業界平均值高33%。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多元化政策不只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更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
然而,在川普政府的壓力下,部分企業選擇縮減DEI政策,以避免與政府發生直接衝突。例如,麥當勞、福特等公司近期紛紛宣布縮減DEI計畫。
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選擇妥協。例如,好市多董事會一致拒絕股東要求公司重新評估DEI風險的提案,並且公開表示:「DEI政策有助於吸引與留住優秀員工,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正如《衛報》所言:「DEI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擴大機會、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機制。」。DEI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也對人才培養與消費市場發揮關鍵作用。根據普華永道(PwC)的調查,高達76%的年輕求職者表示,他們更願意選擇擁有多元與共融文化的企業。這個調查結果顯示,未來的人才市場將更加重視企業的文化多樣性,而那些排斥或縮減DEI計畫的企業可能會在人才招募上面臨更大挑戰。
另根據德勤(Deloitte)的報告,Z世代與千禧世代的消費者較支持那些擁有多元文化、促進社會公平的品牌。這也意味著,企業若放棄DEI政策,不僅可能減損其招募人才的吸引力,也可能流失年輕消費者。
此外,企業內部的多元文化亦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例如,麻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多元化團隊的企業,其產品開發與市場滲透率高於一般企業30%。換句話說,企業若希望維持創新與競爭優勢,DEI將是助力而非阻力。
川普政府針對DEI的蠻橫攻擊,反映著美國保守派對「文化戰爭」的政治操作。然而,從企業競爭力、人才市場、消費者行為到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DEI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儘管短期內部分企業因政治壓力而縮減DEI計畫,但長期來看,企業若要維持創新力、吸引人才與市場競爭力,仍然必須堅持推動多元與包容政策。
川普政府的反DEI政策,不僅影響美國國內企業,也可能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根據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的報告,企業若不積極推動多元化與包容性政策,將可能面臨國際市場排擠效應。這是因為,歐盟與加拿大政府近年來已經強化對企業DEI的監管,並要求跨國企業遵守更嚴格的多元化標準。
歐盟執委會2024年推動一項新的立法,要求跨國企業報告其多元化與包容性政策,並制定具體指標來衡量DEI的執行成效。此外,加拿大政府也在2025年初宣布,將對不符合DEI標準的企業限制政府合約與補助,以確保市場公平競爭。
這些趨勢意味著,即使川普政府推行封殺DEI的政策,企業若想保持國際競爭力,仍應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其DEI承諾,避免一味地屈從川普政府的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