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最近,安東尼奧·科斯塔(António Costa)就任首位少數族裔背景出身的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為歐盟開創了新的歷史篇章。他擁有印度—莫三比克(Indian-Mozambican)血統,其父親來自歷史上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印度果阿邦,而祖母則具來自非洲莫三比克。這樣的族裔背景賦予科斯塔跨文化的視野與溝通能力,使其更能應對歐盟在全球多極化中的挑戰與機遇。然而,殖民遺緒與歐盟內部分歧的現實,也使得這項任務充滿挑戰。
歐盟在全球多極化時代的國際定位,受到其複雜的殖民歷史影響。儘管歐盟與美國關係密切,但其在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的影響力有限。這與歐洲殖民過去形成的國際不信任有關,使得其在爭取這些地區支持時遭遇挫折,例如俄烏戰爭期間在聯合國的外交失利。
科斯塔提出的「360度世界觀」(360-degree vision of the world)旨在超越傳統大國框架,增強歐盟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他希望運用自身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加強歐盟與亞洲及非洲的合作。例如,葡萄牙與非洲葡語國家的合作模式或成為推廣範例。然而,僅依賴象徵性人物角色並不足以化解結構性矛盾,真正的平等對話與資源共享才是關鍵。
歐洲內部的多元化結構同樣為政策帶來壓力與契機。英國近期發佈的《少數族群態度報告》(Minorities Report: The Attitudes of Britain’s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即顯示,少數族裔的政治傾向日益分化。比方說,2024年大選中,穆斯林選民對英國工黨支持度大幅下降,而印度裔與中國裔選民則傾向保守黨,凸顯少數族裔因宗教、經濟與文化因素產生的分歧。
科斯塔的領導經驗提供了重要參考。他在葡萄牙總理任內,成功推動多方合作,建立了具有廣泛包容性的政策框架。歐盟若能借鑒這一模式,促進內部對移民與宗教議題的正面討論,或可減少極端主義對政策的負面影響。
科斯塔本身的少數族裔身份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為歐盟提供了改變現有政治框架的契機。然而,少數族裔領袖並不一定能自動帶來政策上的公平。英國的《少數族群態度報告》即指出,經濟與教育背景成為影響少數族裔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甚至超越族裔身份本身。
此一挑戰同樣適用於歐盟內部。面對極右勢力抬頭與歐盟內部分歧的科斯塔,是否能夠將多元文化優勢轉化為實際政策成效,在在考驗他的政治智慧與領導能力。
歐盟的多元文化政策能否成功,取決於對細節的精確執行。《少數族群態度報告》強調,教育公平性與針對種族歧視的行動,是影響少數族裔信任的核心。歐盟若要改善其內部多元結構,需採取更細緻且全面的政策行動。例如,在基礎教育中推廣文化多樣性課程,或在公共就業中建立多元化指標。
同時,歐盟在對外政策中,也需超越經濟利益,更多關注人權與環境等全球性議題。這樣的政策取向不僅有助於提升其國際聲譽,也可增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
科斯塔就職歐洲理事會主席,讓歐盟有機會重新自我審視與定位。然而,成功與否將取決於他如何整合多方資源,並在歐盟內外建立更公平、更包容與文化更多元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