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除了推動針對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以下簡稱CRT)的教育禁令,川普和共和黨的政策還包括對教育經費的重新分配,如優先資助那些能夠「解除教師長聘制」、推動「績效薪資」政策的學校。此外,他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愛國教育計畫」,要求教學內容要符合所謂的「愛國價值」,並警告學校要避免「灌輸」、而非教育的行為。這些由政府強勢介入教育內容與形式的政策,無疑會對CRT相關課程和教學產生嚴重影響。
川普的教育政策強調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選擇權,這在許多保守州得到強烈支持。比方說,佛羅里達州和德州已經推行的「不要說同性戀」法案和書籍禁令,著力於防止學校引入與CRT或強調文化多樣性的相關教材。然而,這種強調家長權利的運動,實際上可能會限制學生接觸不同觀點和多元文化的機會,從而削弱學校作為社會融合平台的功能。
在美國,教育機構向來是傳承文化多樣性和啟蒙公民素養的重要場域。文化多樣性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不同的文化與背景,進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然而,隨著家長權利法案的推行,未來許多學校將面臨來自家長的壓力,包括要求刪除課程中的特定內容。若然,這將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受教權益,也會限制教師自由表達的空間。
CRT的禁令引起人們對於言論自由與教育自主性的擔憂。這些禁令的模糊性導致教師很難確定哪些主題是被允許的,哪些可能引發法律風險。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會長蘭迪·懷恩加滕(Randi Weingarten)即表示,川普的教育文化政策和CRT禁令將造成美國社會更加分裂,並且壓縮教師在課堂上自由教學的權利。此類政策可能導致自我審查的「寒蟬效應」,教師也可能會因為害怕惹上法律糾紛而自動迴避討論某些重要的歷史與社會議題。
此外,CRT禁令可能成為進一步控制教育內容的工具。例如,《1619計畫》試圖從非裔美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美國歷史的起源,並強調奴隸制對於美國社會的深遠影響。但川普政府視其為「歪曲歷史」的行為,並且曾經發佈《1776報告》作為回應,以期塑造所謂的「愛國歷史」。在此背景下,CRT禁令不僅影響課堂討論,也將對如何教授美國歷史、塑造美國公民的集體記憶產生重大影響。
川普的教育政策反映美國當前社會的分裂情勢,CRT爭議也成為美國價值觀衝突的一個縮影。保守派推動以家長權利、愛國主義和「去政治化」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希望剷除「左翼」影響,防止學生接受CRT或類似的多元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教育界和社會學者則強調多元文化和種族平等教育必要性,認為學生需要接觸真實的歷史,了解不同的社會背景,以應對未來多元化社會的挑戰。
川普勝選加深了美國社會的「文化戰爭」。家長權利與教育自主、愛國主義與多樣性、包容性之間,原本不應是一道對立與互斥的單選題。令人遺憾的是,未來四年或更久的時間,美國教育文化政策可能會擺盪在這兩端之間,持續陷入分歧難解的爭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