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范修語/台北報導】台北國際書展客家館最後一天,客家館有多場重磅講座。知名小說家李旺台以獨特視角詮釋歷史小說,「小說就是小說,學問是學問」,他不會在小說參雜太多學問與知識。他要把創作獻給「終其一生重新學習、重新適應,努力順服以及努力不順服的所有台灣人。」

李旺台出版多部小說,包括《播磨丸》、《快樂茶行》、《蕉王吳振瑞》與《小說徐傍興》等,受到讀者熱烈回響。

講座現場,李旺台知名小說《蕉王吳振瑞》英文版《Banana King Ngôo Tsín-suī》譯者提摩西史密斯(Timothy Smith)來到現場。李旺台說,因為這本小說,他收到許多來自外國、與他分享小說讀後感的電子郵件。

提摩西史密斯

《蕉王吳振瑞》英文版譯者史密斯。范修語攝

史密斯在英文版譯者的話寫到,他努力翻譯這本書,為的是「正義感。」他在拿到這本小說前,沒有聽過吳振瑞這個歷史人物。對他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姓名翻譯,他花了比較多時間研究。

史密斯認為,很多外國人並不了解台灣擁有多元文化,他希望透過翻譯,讓讀者瞭解台灣的多樣文化,以及小說故事背景日治時期與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文化轉變。

對於史密斯的翻譯,李旺台直言,翻譯者比創作者辛苦,他在書中運用很多台灣本土語言,「要怎麼把台灣本土語言翻成英文?」令他相當敬佩。

李旺台分享,他認為小說家不一定要是學問家,「小說就是小說,學問是學問。」自己的小說注重情節、隱含強烈情感,使用文學元素、隱喻等,希望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的類似經驗,「忌諱塞入過多知識。」

「要讓小說好看,所以要虛構;要讓情節合情合理,所以必須符合史實。」李旺台認為這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查證史實要耐心、耐勞,虛構想像要大膽、創新。」李旺台筆下的吳振瑞、徐傍興等,都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重要的歷史人物。

今年77歲的李旺台感慨,他成長在政權交替之際,尤其台灣在1945年終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東西被淹沒,不能夠被理解。他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初中以前,大家甚至會用日本名字相互稱呼。因此,他希望把作品獻給「出生成長於日治時期,換中國國民黨治台後,終其一生重新學習,重新適應,努力順服以及努力不順服的所有台灣人。」

客家館邀請小說家李旺台帶領讀者穿梭於歷史與文學交織的舞台,以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歷史事件背後的人物與故事。范修語攝
客家館邀請小說家李旺台帶領讀者穿梭於歷史與文學交織的舞台,以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歷史事件背後的人物與故事。范修語攝
書展最後一天,民眾把握時間聽講座買新書。范修語攝
書展最後一天,民眾把握時間聽講座買新書。范修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