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李台源/桃園報導】「敢放料、炒出香氣,就是粄粽(banˋ zung)美味的關鍵秘訣。」擁有30年製粄經驗的客家米食師傅、葉群芳,單手打開蒸籠,沸騰的蒸汽迎面襲來,一串金黃的粄粽映入眼簾。剝開淡淡清香的竹殼葉,渾圓白胖的粄、菜脯的鹹香氣味,五月節的氣息撲鼻。
以油蔥、菜脯為靈魂的內餡,伴隨著淡淡胡椒香,大口咬下,吃得到香菇、豆腐、豬肉、蝦米和蝦皮,傳統客家粄粽,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驚喜。



作法繁瑣的粄粽,是客家人五月節的傳統,每一戶人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獨門餡料和做法。《客新聞》在端午前夕,走訪講客廣播電臺主持人王湘仁位在桃園龍潭、平鎮交界的老家。王湘仁的爸媽王進富與葉群芳,每到假日會在龍潭市場販售自製客家米食;粄粽、鹼粽,更是顧客引頸期盼的五月節好味緒。
一顆顆飽滿、扎實的粄粽,從備料、炒料、磨米、包粽、蒸煮,一道道繁雜的工序,藏著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客家傳統,還有慢工出細活的堅持。



包粽用的竹殼葉,必須一片片分開清洗後,再用滾水煮兩次,「才能把防腐的硫磺去掉。有些人只用毛巾擦,那不夠乾淨啦!」葉群芳說,竹葉、竹殼、月桃葉都可以用來包粄粽,各有風味。
接著炒配料,只見王湘仁與爸媽來回穿梭廚房。葉群芳有她用料的堅持,豬油、油蔥酥自己炸,胡椒、醬油絕對選用家常品牌,而不是食品工廠用的大桶包裝。



客家粄粽 慢工細活的堅持
經過細緻處理的內餡食材,一字排開。香菇、豬肉汆燙過;蝦米用米酒沖洗去腥;豆腐丁來自大溪。自己炸的豬油與油蔥酥,更是香氣擔當,帶出食材各自的風味,「炸到金黃色,就要馬上撈起,不然就黑掉、老掉了。」葉群芳說。


客家粄粽的靈魂、菜脯,則是自家曬製的。新鮮的蘿蔔,切成塊後,先用鹽巴醃漬一晚,壓出水分,曝曬約三天。「不能壓太乾,太乾了不好吃,曬多久,要看天氣判斷。」葉群芳說,內餡食材的比例,大約1比1,菜脯則要多出2到3倍。

「要一樣一樣炒,才能煸出食材原味。」葉群芳邊說,邊倒入自己炸的豬油,先將香菇與豆腐炸到金黃,接著一一放入豬肉、蝦皮、蝦米炒製,最後再添加醬油膏、胡椒粉和鰹魚粉拌炒,「炒出香氣就好,不能炒太久,不然油味就重了。」炒好的餡料可先冷凍,冷凍過後的餡料比較好包入粄團。


至於純白誘人的粄粽外皮,約使用 5.5 斤蓬萊米、4.5 斤糯米的比例,浸泡2個半到3小時、清洗3至5次,磨成米漿後,脫水、攪拌。接著關鍵的「粄嫲(banˋ maˇ)」作法,先把部分米糰,捏成小塊,用滾水煮熟、拿出來吹涼,再揉進壓乾的米糰中,讓米糰更有Q彈黏性,也就是「糊化」。




經歷漫長講究的準備,到了包粽環節。葉群芳與王進富並肩而坐,長出皺紋的雙手,先將葉子折成三分之一,一邊留長用來蓋住收口;接著熟練地抓起米糰,每顆粄皮約重3兩2,加上餡料接近4兩。成糰後沾油,才不會黏在粽葉上。「不要包太大,蒸的時候會膨脹跑出來,還要重新綁線。」
綁好的粄粽,一串十個,用小火蒸50分鐘,「蒸完後,再用滾水稍微汆燙,讓它附著水分,比較不會沾黏。」葉群芳說。




粄粽、菜包與艾粄 傳承媽媽好手藝
「小時候也沒注意好不好吃,看著看著就學起來了。」這些工夫,都是葉群芳從小看母親做,憑印象學來的。她笑著說:「沒什麼訣竅啦!多包就會了。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
只有端午節才吃得到的粄粽,是王家周末攤位「富湘粄食」的年度限定。葉群芳說,每逢五月節,還沒開賣,就有客人在攤前等候,就怕晚一步買不到。



除了客家粄粽,客家菜包、艾草粄,也是王家的招牌美食。
「菜包的主角是蘿蔔絲,皮薄餡多;但粄粽和艾粄的皮要厚一點,太薄就只吃到蘿蔔乾,沒有米糰的Q感。」葉群芳強調。
王湘仁則建議,一般家庭製作粄粽,可以用較簡單省事的糯米粉製作,約 2 比 1 的水調製,「加水的時候要邊看,不可以乾裂,也不能太軟,要剛好能成糰。」



王家爸爸、王進富來自新竹橫山;媽媽葉群芳出身龍潭三洽水。一家人日常,都是用四縣腔客語對話。
「碾米其實有點像做水泥啦!」原先從事泥水工程的王進富說。50歲時,做工程看不清楚尺寸了,就想做吃的,就此和擔任家庭主婦的太太,一起經營客家米食。


水粄熱銷 一天200碗賣不夠
起初,他們夫妻在平鎮義民廟、龍潭石門山擺攤,後來石門山的遊客建議他們到市場賣,很快就累積了大批忠實顧客。如今每逢週末,夫妻倆凌晨3點就要起床備料,7點半出攤,常常上午9點多就銷售一空。
除了粄粽,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米食輪番上場,主要是配合食材盛產時節和民俗節日。
五月節賣粄粽、鹼粽,大約節後就停賣蘿蔔糕,此時已沒有台灣產的蘿蔔了;清明節是艾粄、紅粄,紅粄的內餡選用萬丹紅豆,外皮則加入紅麴提色;夏天主打米篩目(miˋ qiˊ mugˋ)與仙草茶,清涼解暑;冬天則以蘿蔔糕、芋頭糕、艾草花生糕為主;發糕從過年賣到清明節;全年熱賣的水粄,則是「富湘粄食」四季不敗的經典。

「最熱賣的是水粄、蘿蔔糕、米篩目。」葉群芳分享,有次做了260個水粄,不到早上十點,就全部賣完。考量吃素的客人,水粄也有專門素食版本,會用另一鍋備料,不混油、不混味。
年過70的葉群芳說,不擔心後代沒人接手,也不勉強兩個兒子接班,「現在做,是因為有很多客人說要吃,怕以後吃不到。」儘管萌生想休息的念頭,但心繫著客人,是他們堅持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媽媽負責炒料、爸爸做粄皮,老伴一起,一做就是數十年。一顆顆用心製作的粄粽,不只是節慶應景的主角,更是許多人回憶中家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