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均/台北報導】在「國際兒童人權日」(11月20日)前夕,「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後稱特公盟)今(15)日公布《台灣兒童遊戲研究報告》,發現台灣小學生遊戲時間大幅縮減,在學齡前一週有1~2次到遊戲場玩,但上了小學後卻大幅降低,僅一個月1~2次,在校的下課時間也大多被挪用,課後更要補習或安親班。一名小學三年級的樂樂表示:「下課後要先寫功課,再洗澡吃飯後就很少時間可以玩,校園內又不能奔跑,不然會被罵,希望能多一點遊戲的時間!」
<關於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2015年,台北市的磨石子滑梯陸續被拆除,統一換上塑膠組合遊具,公園遊具變得單調,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一群媽媽決定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組成法人團體「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關注全台公園遊戲場改建外,自2018年起也積極倡議「街道遊戲」與「兒童參與式設計」,希冀能為孩子爭取更多的遊戲空間和發聲機會,讓整個城市都變成兒童的遊戲場。
近60名家長帶著自己的小孩出席這個座談會,並宣讀「兒童遊戲宣言」,他們大聲呼籲:「玩和學習一樣重要,請大人把足夠的遊戲時間和空間還給我們!」現場包括臺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呂立、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等人也共同支持兒童遊戲權。
剛被民進黨列入不分區立委名單,也是舉辦這次的活動的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表示,今年透過研究,訪談北、高兩市22位國小孩童,發現小學生課餘時間以結構性的學習或活動為主,遊戲時間經常是課業或成人的行程完成後才能擁有的奢侈。
張雅琳也指出,就算難得出去玩也會因大人對遊戲的保守觀點,認為不能爬高、怕摔甚至法規限制,使得具有挑戰性但能刺激發展的遊戲受到禁止,但研究證實,遊戲卻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但社會普遍偏重學科成就,忽略遊戲的重要性。
因此特公盟展特別推動由小學生參與的倡議「兒童遊戲宣言」,張雅琳認為:「倡議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取得超過750名的⺠眾附議,希望能帶給各政黨總統候選人『第一手的兒童聲音』,調整過往從家長需求擬定兒童相關政策的方式,朝著『回應兒童需求』的方向,推出以兒童為主體性的政策,讓兒童成為真正的權利主體。
今天一起進行座談的臺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呂立表示:「現今填鴨式教育,小孩靈感不見了,創意也不見了」,接觸小孩多年經驗的他表示,大人往往想要塞很多東西到小孩身上,但只有透過遊戲,才是孩子們學習與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讓小孩透過遊戲找到學習動力後,你叫小孩不要學習才更難」,呂立說。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表示:「學習跟遊戲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大人都恨不得可以不用上班了,那為什麼要限制小孩玩呢?」,她認為遊戲是人跟人很重要的連結,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習慣用剝奪遊戲的方式去限制小孩,馮喬蘭表示在2016年做的調查中發現,4成的小孩被罰不得下課,她說:「不能下課看起來是物理性的剝奪,但對小孩來說,其實是心理很重要的剝奪」。
最後現場參與宣言的孩子們,更童言童語的許願:「功課出少一點,下課變長一點」,希望大人們能注重「玩」的權利,更表示:「我們會好好讀書,但我需要準時下課,我需要玩,需要自己決定要做甚麼的時間,請大家把時間還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