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全球吹起廢除「小幣」風潮,美國財政部將於明年初停止發行1美分硬幣。台灣中央銀行表示,台灣的1元硬幣發行成本已經高於價值,但只要民眾仍有使用需求,就不會任意停止發行。
美國1美分硬幣將退出流通 台灣央行活化硬幣再流通
美國財政部今年5月22日聲明,將從2026年停止發行1美分(penny)硬幣。目前美元硬幣共有6種面額,除1美分,還有5美分(nickel)、10美分(dime)、25美分(quarter)、50美分(half dollar)及1美元(dollar)。美國民眾仍可使用1美分硬幣現金交易,但隨著1美分硬幣退出流通,企業將不得不調整定價到最接近的5美分。
央行指出,截至今年2月,市場上流通的新台幣壹元硬幣超過80億枚,但從2023年起,每枚壹元硬幣的製造成本為1.54元,已高於淨變現價值。
央行表示,民眾仍有壹元硬幣民眾使用需求,該行不會任意停止發行。但為活化硬幣的流通,央行從2014年起推動「硬幣再流通計畫」,4大超商、全聯與悠遊卡公司,都可讓民眾將硬幣加值至悠遊卡等電子票證中;北捷、高捷、中捷也配合辦理零錢加值功能。此外,有些銀行還設有硬幣存款功能的自動櫃員機(ATM)。
雖然不會停止發行,但央行呼籲,希望民眾持續支持本行「硬幣再流通計畫」,將家中囤積的硬幣取出使用或加值於儲值卡,以活化個人閒置資金,解決硬幣長期遭窖藏問題。「硬幣再流通計畫」除可降低鑄幣成本,節省社會資源,還能協助政府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

全球小額硬幣與大面額鈔票的廢除潮
央行指出,因成本上升、購買力下降,國際上漸出現廢除小幣趨勢。美國過去10年間,每枚1美分硬幣的生產成本從1.3美分上漲至3.69美分;美國政府去年生產約30億枚1美分硬幣,損失8500多萬美元;停止生產1美分硬幣,美國政府每年可節省5600萬美元的材料成本。
另外,央行表示,瑞典被外界稱為是最接近無現金化的國家。早在1972年,瑞典央行就宣布廢除1歐爾(öre,1瑞典克朗=100歐爾)、2歐爾等小額硬幣;隨後陸續廢除5歐爾(1985年)、25歐爾(1985年)、10歐爾(1992年)等硬幣,朝無現金社會邁進。2010年,瑞典央行宣布50歐爾硬幣停止流通,1瑞典克朗成為瑞典最小的法定貨幣面額。
其他早期廢除小額硬幣的國家包括:瑞士(1978年廢除2生丁(centime,1瑞士法郎=100生丁)硬幣,2007年淘汰1生丁硬幣);英國1984年廢除0.5便士硬幣;澳洲1992年廢除1分和2分硬幣;紐西蘭1990年停止流通1分和2分硬幣,2006年進一步淘汰5分硬幣等。另外,加拿大政府考量1分硬幣的生產成本上升、購買力下降,於2012年停止鑄造,但該硬幣仍是法定貨幣。
為打擊通膨與非法活動 部分國家曾廢除大鈔
有國家廢止小額硬幣,但也有國家廢除大鈔。央行表示,國際間有些央行因為飽受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所苦,為方便交易而發行大面額鈔票,後來又為了改革幣制而廢除大鈔,如此周而復始。例如,阿根廷央行自1970年以來,不斷發行大鈔、又廢除大鈔,歷經四次貨幣改革,共刪除13個0(編著:兆元),現在最大面額的鈔票是2024年發行的2萬披索。
委內瑞拉央行也有類似經驗,於2008、2018、2021年,分別砍掉3個0、5個0、6個0,三度廢除大鈔。辛巴威央行也曾因惡性通膨於2009年1月發行100兆超大面額鈔票,但於2009年4月便宣布棄守辛巴威幣,等同於廢除10兆、1百兆等面額的辛巴威幣鈔票;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的10兆辛巴威幣獎金,就此成為絕響。
還有一些央行是為了打擊非法活動而廢除大鈔。印度央行為遏止貪腐、打擊黑金,曾於1978年廢除1000、5000與1萬盧比鈔票。2016年,印度央行再度基於打擊黑金、逃稅及偽鈔等理由,宣布廢除印度當時最大面額的500與1000盧比鈔票,並發行新版面額500與2000盧比鈔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以減少洗錢風險為由,於2014年停止發行面額1萬星幣鈔券。
世界貨幣基金會前任首席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曾於《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書中指出,大鈔的需求飆升,主要是受到組織犯罪與逃稅驅動,主張各國政府應逐步淘汰大鈔,減少犯罪並增加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