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新竹客運公司行駛苗栗縣境的公車,9月16日將全面停駛,70餘年來它便捷了鄉親們的交通,是最美麗的移動風景,也是大家共同的生活記憶,它陪著數代人成長,走過辛勤、歡欣、別離歲月,如今熄燈,走入歷史,令人格外懷念、不捨。

苗栗縣硬頸攝影大師有三張與新竹客運有關的照片,頗能反映它對偏鄉交通的重要、貢獻,以及時代的變遷。從1950到1980年代不僅私家轎車極少,新竹客運是桃竹苗鄉親的主要交通工具,臺三線省道也還是砂石路面,車行顛簸;如今私家轎車取代了公車,拓寬的臺三線,因人口外流,有時還淪為飆車大道。

一張是已故攝影家邱德雲1965年拍攝的「妹(娘)家路遠愛坐車」,一位婦人帶著4名年幼孩子,其中一位還在襁褓用揹,在榕樹頂招呼站上車,前往銅鑼新雞隆,車掌小姐下車親切招呼,溫馨洋溢,也反映那時小孩多,客運班車是婦孺們遠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另兩張是陳雲錦老師於1975年所拍,是輛橘黃色的新竹客運班車,風塵僕僕地行駛在臺三線獅潭鄉桂竹林段彎道,那時臺三線還未拓寬,路面很窄,且是砂石路面,平日車行塵土飛揚,遇雨則泥濘不堪,直到1980年蔣經國總統第二度到獅潭視察,他體恤民情,才鋪上柏油。

1965年一名婦女帶著四個小孩,搭乘新竹客運前往銅鑼新雞隆的班車,車掌小姐下車親切接待,溫馨洋溢。邱德雲攝影
新竹客運行駛苗栗縣班車9月16日起全面停駛,令鄉親們深感不捨。圖為1975年新竹客運橘黃色班車行駛臺三線獅潭桂竹林段,風塵僕僕的鏡頭。陳雲錦提供

陳雲錦回憶說,1972年6月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關心民瘼,1975年到苗栗縣視察,當時中視記者陳嚴川隨行採訪,而蔣經國經汶水到獅潭段時,發現路面顛簸,問隨扈這是什麼道路?隨扈回是國防戰備道路。蔣經國質疑怎是國防戰備道路?應攸關百姓日常交通吧!他再嘆怎沒有鋪上柏油?蔣經國這句話,引起各界重視,陳嚴川是硬頸攝群成員,乃吆喝攝影同好前往拍攝,致他也留下這兩張「風塵僕僕」的新竹客運班車照。

新竹客運的前身是台灣軌道株式會社,成立於1919年,起初僅經營輕軌運輸業務,1929年起兼營汽車運輸業,1945年臺灣光復,1946年更名為新竹客運公司,並與官方合作,1948年改組為民營汽車公司,開始經營桃竹苗地區客運業務,至今已75載。

1950年代許振乾(1908-1963)擔任新竹客運公司董事長,許金德(1908-1990)擔任新竹貨運公司董事長,兩人同年,分經營客貨業務有成,在新竹政壇的影響力也舉足輕重,分成為東許派、西許派掌門人,影響地方政治深遠。

公館已故鄉醫謝春梅曾說,光復初期大湖至苗栗還行駛輕便車,他常搭乘到苗栗拿藥,後來輕軌拆除開始行駛新竹客運。早期每輛車都有隨車女車掌,服務上下車旅客。筆者童年最難忘的是,有位姑媽住在苗栗國際戲院前的巷子,旁邊是新竹客運苗栗總站,地點寬敞,車輛好多,有好幾年苗栗「媽祖生」拜拜,我都自行搭車到姑媽家作客吃「澎湃」。

1966年我念公館初中,班上有多位來自大湖、獅潭的優秀學子,因為有新竹客運班車,他們才能遠到館中就讀,其中一位同學住在獅潭竹木村十一份四的關牛窩(現蓮臺山附近),因家離客運站牌太遠,他念初中3年都住公館親戚家。

在機車、轎車未普及的年代,很多公教人員、莘莘學子都是搭乘新竹客運上下班(學),甚至有些到市場賣菜的婦人,還挑著菜擔上車,司機體諒謀生辛苦也通融,他們都享受過新竹客運給他們的便捷。

近年來公車的服務對象僅限於部份老人及上下學的學子,在經營困難下停駛,走入歷史是必然,但是仍讓人懷念與不捨。

為感謝新竹客運長年的貢獻,銅鑼鄉民代表徐裕逢已號召鄉親15日再搭乘苗栗往銅鑼新雞隆的最後一班班車,請大家一起來緬懷告別的年代,並共襄盛舉。

行駛於苗栗街頭的新竹客運班車,是鄉親們的共同記憶。何來美攝
新竹客運苗栗總站位於苗栗火車站前,與國光客運共用。何來美攝
旅客們在新竹客運苗栗總站候車,9月16日停駛後,將走入歷史。何來美攝
新竹客運苗栗往大湖是黃金路線,即將停駛,畫下休止符。何來美攝
1975年一輛橘黃色新竹客運班車,行駛在臺三線獅潭桂竹林段,因路面狹窄,且未鋪柏油,車行塵土飛揚。陳錦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