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昨天(18日)正式就職,他在美國副總統范斯及數以萬計信眾面前,呼籲人們停止剝削大自然資源及邊緣化窮人,為他的教宗任期奠定基調。生於美國芝加哥的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本月8日當選全球14億天主教徒的領袖,名號良十四世。他昨天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主持自己的就職彌撒。
現年69歲的良十四世,在就職彌撒前,乘坐教宗座駕,繞行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向數以萬計信徒及祝福者,微笑、揮手並劃十字聖號致意。
良十四世接受「漁夫權戒(The Ring of the Fisherman)」,之後進行為其教宗任期定調的講道。
良十四世曾在秘魯擔任傳教士多年,群眾中,不乏支持者揮舞美國及秘魯國旗,這兩國民眾都主張良十四世是首位來自自己國家的教宗。隨後,教宗在范斯(JD Vance)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等政要面前講道,呼籲天主教會在分裂及仇恨的世界中,成為一股變革的力量。
良十四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仍然看到太多不和、太多傷口,是由仇恨、暴力、偏見、對差異的恐懼,還有剝削地球資源、邊緣化至貧者的經濟模式所造成。」他提醒聽眾,別「把我們封閉在自己的小團體裡。」
在彌撒前,教宗良十四世,先前往聖伯多祿大教堂(Saint-Peter Basilica)祭台下方的聖伯多祿之墓。這一時刻強調羅馬主教與伯多祿宗徒及其殉道間的緊密聯繫,正是在這個地方,第一任基督的代表,以鮮血宣認自己的信仰,同時與眾多其他基督徒,為信仰作見證。隨後,兩位執事,捧起羊毛肩帶(pallium)、漁夫權戒(The Ring of the Fisherman)和福音書,開始向廣場上的祭台遊行。
「漁夫權戒(The Ring of the Fisherman)」上刻有聖伯多祿肖像,其淵源和意義都可追溯至新約。《瑪竇福音》記載,聖伯多祿被賦予天國的鑰匙;《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告訴伯多祿,他必須堅固他弟兄們的信德和使命。漁人權戒驗證了信仰,並象徵第一位教宗被託付的職責。從13世紀以來,漁夫權戒一直是教宗權力的象徵之一。直到 1842 年,它都被用作印章戒指,用於密封教宗簽署的官方文件。現在,它僅具象徵意義,但每位教宗仍擁有一枚戒指。

當教宗逝世時,他的漁夫權戒連同鉛封都會被鑿刻劃記,以確保印章無法被偽造。每一枚戒指都是獨一無二,專屬於每一位教宗。
羊毛肩帶則是一種用羊毛編織成的禮儀服飾,讓人聯想到把迷失的小羊扛在肩上的善牧,以及伯多祿三次回答復活後的耶穌要求他牧放祂的羊群。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講道的全文:
親愛的樞機弟兄們,
主教和司鐸弟兄們,
尊敬的各國當局和外交使團成員,
我向前來參加禧年善會慶典的朝聖者致以問候!
在我受委託的牧職開始之際,我心懷感激地問候你們眾人。聖奧斯定寫過:“袮創造我們是為了袮,我們的心得不到袮,就不能安息在袮的懷抱中。”(《懺悔錄》一1.1)
最近這段時日,我們經歷了一個緊鑼密鼓的時期。教宗方濟各的辭世令我們滿心悲痛,在那些艱難時刻,我們感到如同《福音》所稱的那些群眾“像沒有牧人的羊”(瑪九36)。不過,正是在主復活的日子,我們得到他最後一次的降福,在復活主的光芒中,我們度過了這個時刻,深信上主決不遺棄祂的子民,在他們失散時將他們聚集,“看守他們像牧童看守自己的羊群”(耶卅一10)。
本著這信德的精神,樞機團召集選舉教宗會議;我們來自不同的經歷和路途,把選舉新的伯多祿繼承人、羅馬主教的心願放在天主的手中。這個牧人有能力守護基督信仰的豐厚遺產,同時能夠將目光投向遠方,設法滿足今日的詢問、不安及挑戰。在你們的祈禱的陪伴下,我們感覺到聖神的作為,祂曉得使不同的樂器協調,讓我們的心弦在同一個旋律上迴盪。
我無功獲選,以弟兄的身份戰戰兢兢地來到你們面前,希望成為你們的信仰和喜樂的僕人,與你們一起在天主大愛的道路上行走,祂希望我們眾人在一個大家庭中團結合一。
相愛與合一:這是耶穌託付給伯多祿使命的兩個幅度。
《福音》的章節予以敘述,將我們帶到提庇黎雅湖邊,耶穌在同一個地方開始了祂從天父接受的使命:“打撈”人類,為將人類從邪惡和死亡的境地拯救出來。耶穌來到湖邊,召叫伯多祿和其他首批門徒像祂那樣成為“漁人的漁夫”;祂復活後,現在應由他們來推進這項使命,不斷地再次撒網,在世界的困境中浮現福音的希望,在生命的海洋中航行,使眾生在天主的懷抱中相會。
伯多祿如何推進這項使命呢?《福音》告訴我們,唯有在自己的生命中體嚐到天主無條件的大愛,包括在挫敗和背叛的時刻,才能做到。為此,耶穌與伯多祿交談時,《福音》使用希臘動詞agapao,指的是天主對我們的愛,祂毫無保留地、沒有算計地奉獻自己,不同於伯多祿回答時所使用的詞,這詞描述的則是友誼之愛,是我們彼此間的愛。
當耶穌詢問伯多祿:“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若廿一16),此處指的是天父的愛。這好似耶穌在說:唯有明認及體驗這從未缺少的天主之愛,你才能牧放我的羊群;唯有在天主父的愛內,你才能“更”愛你的弟兄們,即為你的弟兄們捨棄性命。
可見,伯多祿被賦予的任務正是“愛的更多”和為羊群奉獻他的生命。伯多祿的牧職正是以這獻身的愛為標誌,因為羅馬教會在愛德中主持工作,她真正的權威在於基督的愛。這絕非以欺壓、宗教宣傳或權術來捕獲他人,而是始終且唯一的愛,就如耶穌所行的那樣。
伯多祿宗徒表示,耶穌是“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基石”(宗四11)。如果說基督是基石,伯多祿必須牧放羊群,決不陷於誘惑,成為單槍匹馬的領路人或高高在上的頭目,做托他照管者的主宰(參閱伯前五3);相反,他應邀服事弟兄們的信仰,與他們同行:事實上,我們眾人都被立為“活石”(同上二5),藉著聖洗聖事蒙召在兄弟共融、聖神的和諧,以及差異的共處中建設天主的宮殿。正如聖奧斯定所言:“教會由所有與弟兄和睦及愛近人的人組成。”(《講道集》359,9)
弟兄姐妹們,我希望這是我們的首要願望:一個合一的教會,即合一與共融的記號,為一個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
在當今時代,我們仍然看到太多的不和諧,太多由仇恨、暴力、偏見、對差異的恐懼,以及剝削地球資源、將最貧窮者邊緣化的經濟模式造成的創傷。我們希望在這麵團中,成為團結、共融、友愛的一小塊酵母。我們願意謙卑而喜樂地對世界說:你們要注視基督!走近祂!接納祂啟迪與安慰的聖言!聆聽祂愛的建言,成為祂的唯一大家庭:在唯一的基督內,我們是一體。這是我們應一起走的路,不僅在我們之間,也與基督信仰姊妹教會、與那些在其他宗教道路上行走的人、與培養急切尋找天主的人、與所有善心的男女,一起建設一個和平盛行的新世界。
這就是必須激勵我們的傳教精神,不將我們封閉在自己的小團體內,也不覺得自己高於世界;我們蒙召向所有人呈獻天主的愛,以便實現合一。這合一不消除差異,而是珍惜每個人的個人歷史以及每個民族的社會和宗教文化。
兄弟姊妹們,這是愛的時刻!天主的仁愛使我們彼此成為兄弟姊妹,這是福音的核心,今天我們能與我的前任良十三世一起詢問自己:如果這個準則“盛行於世,各種紛爭豈不立即停止,和平或許重返人間?”(《新事》通諭, 21號)。
藉著聖神的光和力量,讓我們建立一個以天主的愛為基礎、以合一為標記的教會,一個向世界張開雙臂、宣講聖言的傳教的教會,放下歷史的困擾,成為人類和諧的酵母。
作為一個子民、作為眾兄弟,我們要一起行走,與天主相遇,也彼此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