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昨天(27日)公布2024年度《台灣網路報告》調查結果。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調查顯示,69.47%民眾表示能夠辨識AI與非AI的差別;72.51%能評估AI服務的優劣,但僅有58.38%認為能有效運用AI完成任務。進一步分析發現,AI素養有明顯的數位落差: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影響AI素養的主要因素,青壯年族群的AI素養普遍較佳。這些差異顯示,在推動AI應用普及同時,如何縮減不同族群的AI素養差距,將是建立全民數位信任的重要課題。
AI素養有明顯數位落差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AI風險認知上出現明顯落差:74.75%民眾認為AI對自身風險較小,但62.10%認為AI會對他人造成風險。這種認知差異,可能影響社會對AI發展的共識。對此,73.10%的受訪者支持由政府制定規範引導AI技術應用,反映民眾期待建立可信賴的AI發展環境。
OpenAI 在 2022 年 11 月推出 ChatGPT(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掀起「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狂潮。生成式 AI ,以深度學習模型為基礎,能夠有效解讀人類語言並依據人類要求生成相應內容,且生成形式多元,包含文字、圖像、音樂創作等,再加上其近似於聊天機器人的友善人類、機械協作方式,大大促進了 AI 技術的普及,無論是企業或民眾,都能藉由網頁或應用程式使用 AI 來完成各項指令、任務。
2024 年的 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到訪與演說,更是引發全國熱議,黃仁勳除了強調台灣與智慧科技產業的緊密關聯,更點出 AI 應用的機器人、自動化工廠世代即將來臨,未來電腦將全面革新為能支援 AI 功能且更低延遲、高強度運算服務的「AI PC」,開啟全民瘋 AI 的「台灣 AI 元年」。但是AI 應用雖然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與效率,但是其高技術複雜性、不可預測性的黑箱特質,使得一般社會大眾難以理解運作原理,進而無法正確使用 AI,並產生對技術的不信任和對其政策過程、資料運輸與保密原則的懷疑。
ChatGPT 在台灣仍處導入期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曾經在過去三個月內使用過 ChatGPT 的民眾占 26.79%;過去三個月內未曾使用過的民眾占 71.90%。相較於《2023 台灣網路報告》調查結果(曾使用過者占 25.77%,未曾使用過者占 73.84%),2024 年台灣民眾對 ChatGPT 的整體使用比例略為升高,可見 ChatGPT 在台灣可能仍處於初入市場的產品導入期階段,國民對此新興科技的使用經驗尚在緩慢成長中。
本次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層在使用 ChatGPT 的頻率具有顯著差異,且年齡與使用趨勢與去年調查結果大致符合,隨著年齡攀升 ChatGPT 使用比例下滑,尤其在 40 歲以上使用者的比例的相對差異更加明顯。ChatGPT 使用者,在台灣以 39 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為主要客群,可能是因為 1980 年代、1990 年代千禧世代身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更願意搶先體驗創新科技。
此外,不同教育程度對於 ChatGPT 使用頻率也有顯著差異,且各教育程度間使用經驗的落差程度相當明顯,使用經驗與頻率由高教育程度至低教育程度遞減,最高學歷為小學的使用者皆回報「很少」使用。推論此遞減現象可能是和 ChatGPT 經常被用於學習用途有關。ChatGPT 除了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搜集、整理資料,也能幫助學生潤飾、檢查作業,現在更被導入許多教學現場,提高教學成效、活化使用情境。因此,愈高學歷的使用者能利用這項科技輔助學術研究,而較低學歷者則無此需求。
但隨著ChatGPT 相關應用的迅速發展,像是 2024 年蘋果宣布未來手機、電腦平板會將其結合到系統中,用途將不限於學習應用情境、變得更加多元。
此外,不同居住地區對於 ChatGPT 的使用,也展現出顯著差異。以北北基地區(32.92%)為最高,桃竹苗地區(27.02%)次之,接續為雲嘉南地區(25.95%)、高屏澎金馬地區(23.06%)、中彰投地區(21.79%)、宜花東地區(20.48%)。
AI 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從數位語音助手到個人化的推薦演算法,AI 無處不在,因此具備良好 AI 素養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這些技術,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AI 素養由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網路素養(Internet literacy)等概念衍生而來,是指使用者是否能在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下,正確辨別、正當使用、清楚評估 AI 科技的能力,因此又分成覺察(awareness)、使用(usage)、評估(evaluation)等三大 AI 素養。總地來說,擁有良好 AI 素養,代表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 AI 基本知識、理解運作原理、能夠善用 AI 作為輔助工具,促進創新和效率,並且評估其應用的風險與潛力。
本次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能夠清楚辨識 AI 與非AI 的差別;綜合 AI 素養的覺察、使用、評估等三大面向,會發現具有數位語音助理、ChatGPT 使用經驗的台灣民眾中,大多數都具有這三項素養,尤其在覺察(69.47%)和評估(72.51%)素養的表現較好,皆有七成左右民眾認為自己能夠辨認 AI,並且分析使用後的效益。
在使用素養面向則占有近六成(58.38%)。顯示目前國內民眾大多能夠清楚認知 AI 產品或服務,也可以評估使用過後的優劣,但如何適當使用 AI 來達到特定目的則仍有部分困難,這可能是礙於 AI 現行的發展不夠成熟或是民眾素養的不足,使得 AI 還難以成為有效率的任務輔助工具。
在人口變項上,整體而言,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影響 AI 素養的主要因素。隨著年齡上升,AI 素養大幅下降;青壯年族群的 AI 素養在三個面向上都比老年族群表現較好。教育程度則有分成三大群體的趨勢,最高學歷為大學、研究所的民眾的 AI 素養表現最好且較為接近,皆有八成左右的高水準;其次高中職、專科在三面向上表現較為不均,落在四成至六成左右;國(初)中/初職、小學及以下的群體自評 AI 素養最低,約一至三成之間。此外,女性的自評素養比男性更好。
AI治理與監管成重要議題
AI已成為重要的跨國議題,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詹婷怡表示,雖然沒有一個最終或最正確的解決方案,「但我們清楚認識到:AI技術固然重要,但AI治理更為關鍵。沒有良好的治理環境,AI技術就無法獲得信任,反而可能造成社會衝擊。」面對科技快速演進,傳統的立法方式已經不足以因應,需要更靈活的監管框架,包括行業規範、自律機制等多層次的配套措施。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治理過程,形成階段性的解決方案,並持續推進。
「AI技術發展快速且複雜,本質上是一個分散式的系統,需要各方共同參與才能確保安全。」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院長許永真說,「我們推動的AI基本法是一個高層次的框架,目的是在管控與自由之間取得平衡。這部法律並非要完全定義AI的所有規範,而是確立AI必須被治理的基本原則,同時也要確保台灣在AI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不會因此受到過度限制。」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則提醒:「民眾傾向將AI治理的責任全部推給政府,這反映出『大政府』的思維模式,對社會發展其實是不利的。」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承認並尊重不同的社會價值觀。AI治理不能單靠政府,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應該扮演其應有的角色,履行相應的責任」」必須從自律、規範與問責三個核心原則出發,「在保護多元社會價值的同時,避免過度依賴政府導致社會價值單一化的風險。」
「我們應該將AI治理與AI監管區分開來。」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說,AI治理涉及所有使用AI工具的個人、團隊和組織,例如媒體在使用AI生成內容時就需要清楚聲明來源,這屬於行業自律範疇。至於監管,雖然通常認為監管與創新是互相矛盾的,「但適度的監管反而有利於創新發展。過度監管會阻礙創新,但完全缺乏監管框架也會讓業者投資卻步。」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監管範圍,建立框架性的規範,讓產業在明確的軌道上發展。
此次調查主要結合市話與手機雙底冊的全國代表性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加上深度訪談、質化分析,及歷年台灣調查相關資料,調查範圍包含6都和16個縣市,年滿18歲以上的民眾為調查對象。本研究正式調查時間為民國113 年6月19日至6月29日,共執行11日,完成2,147份成功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正負2.9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