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綜合報導】2024年台灣已步入數位社會,上網率接近9成,多數有意願、有能力使用網際網路民眾,都已成為線上世界的一份子。隨著傳播科技和自製內容越來越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WNIC)昨天(27日)公布「2024年台灣網路報告」,發現數位平台超越傳統媒體,成為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包含搜尋引擎、新聞入口網站、社群媒體、YouTube及即時通訊軟體,顯示民眾新聞資訊來源持續朝向數位化發展。
「2024年台灣網路報告」由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Academy for Information Society)進行調查。關注社會步入數位化、資訊化後的影響。調查結果大致可分三面向:分別為新興科技如生成式AI、數位助理等與民眾日常生活的連結;資訊大量且快速流通的利弊;數位社會面臨資安及詐騙風險和網路攻擊的信任挑戰。
數位平台超越傳統媒體
整體而言,傳統媒體的整體佔比從2023年的45.96%下滑至42.55%,數位平台總佔比49.25%,超越傳統媒體。顯示傳統新聞媒體面對收入衰退、直接接觸的閱聽人數量驟減、民眾的媒體信任下降、新聞品牌受到懷疑等嚴峻挑戰,仍未見曙光。數位平台包含搜尋引擎或新聞入口網站、社群媒體、YouTube及即時通訊軟體已成為台灣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
民眾獲取新聞主要來源,在傳統新聞媒體中,電視佔最多數,為 39.57%;紙本報紙或雜誌、廣播仍居最後,分別佔 2.86%與 0.12%。其中,紙本報紙或雜誌在2023年小幅上升後,今年再度下跌;廣播則從2022年的0.44%、2023年的0.31%,到今年的0.12%,持續呈現逐步下降趨勢。
占比排名第二、三、四、五名都是數位平台,分別是第二名的搜尋引擎或新聞入口網站(佔 16.01%),第三名的社群媒體(佔 14.83%),第三名是首次超過即時通訊軟體的 YouTube(佔 9.67%),第四名則是即時通訊軟體 (佔 8.74%)。
2023年一度上升到第四名的新聞媒體網站或APP(佔 8.14%),退回到與 2022 年(佔 4.79%)相同的第六名,佔 5.35%。調查指出,新聞媒體網站或APP在 2023 年的躍升,可能受到台灣選舉的影響,因選舉使得民眾對政治的興趣提高,進一步增加對傳統新聞媒體相關管道的依賴。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4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顯示,全球除歐洲外,新聞媒體網站或APP作為獲得新聞來源所佔的比例從2018年開始持續下降。至於沒看新聞佔2.23%,呈現微幅上升。
資訊平台信任度偏低
然而,伴隨數位工具使用率提升的是信任度的普遍下滑。除了社群媒體和即時通訊平台,民眾對各類資訊平台的信任程度普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四分之三的民眾,認為觀看新聞是有用的,看出新聞在台灣民主社會扮演重要角色。至於台灣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數位平台成為台灣民眾獲得新聞的最大來源,傳統新聞媒體居次。在年齡方面,數位平台在年輕世代掌握絕對優勢,隨著世代交替有向高齡擴散的趨勢,傳統新聞媒體則以中老世代為主。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執行長余若凡表示,台灣的網路使用率,不論是固網或行動網路都高達8成5以上,但也「面臨著數位信任的重大挑戰。假訊息及詐騙案件的增加,已造成數位信任的危機,」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
從小培養媒體識讀能力
網路使用有利有弊,既可能促進學習與知識獲取,也可能帶來沉迷與發展風險。查證假新聞、假訊息的能力,是當代全民必須慎重面對的數位素養議題。調查顯示有52.17%民眾對自己查證新聞真假的能力信心度提升,超越沒有信心者的42.01%,相較去年上升。
顯示台灣民眾已意識到假新聞的普遍與嚴重,閱讀新聞時留意正確性,能有效降低假新聞的影響。持續推動媒體素養,特別是新聞媒體如何運作的知識,將有助於提升民眾查證新聞真假的能力。
《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指出,用戶可能也會參與到假資訊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以近日台灣在世界棒球冠軍賽的新聞為例,我們看到大量未經證實的『棒球作文』在社群平台上流傳。」當使用者在網路上接收免費資訊時,往往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而可能成為商業模式中的一環,這也是造成假資訊氾濫的結構性問題之一。
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院長許永真認為,「網路上的信任建立需要多方共同參與,不能單純歸咎於平台或政府的責任。以目前的法律框架來看,平台雖然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但實際約束力仍然有限。就像Twitter改名為X後,雖然宣稱是為了言論自由,但研究顯示平台上的言論傾向有明顯改變。這凸顯了平台背後的運作機制往往難以被完全掌握。在建立可信賴的第三方機構之前,提升每個人的資訊素養,讓大家都能具備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是當務之急。」
對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行為規範的建立比正式法律更為重要,因為當一個人從小就被教導在網路上該如何正確行動,這種行為習慣會自然形成。政府的角色則應該著重在提供鼓勵措施,支持個人和民間組織朝理想方向發展。
此次調查主要結合市話與手機雙底冊的全國代表性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加上深度訪談、質化分析,及歷年台灣調查相關資料,調查範圍包含6都和16個縣市,年滿18歲以上的民眾為調查對象。本研究正式調查時間為2024年6月19日至6月29日,共執行11日,完成2147份成功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正負2.9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