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隨著珍珠奶茶紅遍全世界,世人也開始關心那個島上到處都看得到的「QQ」招牌到底是什麼意思,《紐約時報》的記者就問,26個字母表裡的第17個字母對台灣人很重要嗎?為什麼到處都是呢?

確實很重要啊!買了一杯珍奶,大吸管用力一吸,舌頭、牙齒,甚至喉嗹頭(舌頭和喉嚨連結之處)瞬間感受到小球(ball)滾過去,牙齒咬一咬,咬不咬得爛不重要,重點在於它讓牙齒舌頭好像在跳彈簧床,多麼的舒壓啊。如果相反呢?用力一吸,一顆糯糯黏黏(ngiam ngiam,海陸腔)的小丸子黏在牙齒上,想吐出來都費力,萬一哽在喉嚨裡怎麼辦,那可是會致命的啊。

所以超市裡的粉圓包裝袋上絕對要印「QQ」,大街小巷手搖飲店的招牌上,一定要強調「QQ圓」、「Top Q」、「雙Q」…….給我QQ其餘免談。

這個上古考題,熟稔華語的文史工作者早就考證過,取自上古漢字「䊆」——《説文•米部》:「䊆,舂糗也。」舂糗就是熬米麥搗成粢粑。在台語或客語字中都能找得到,客語的䊆(Khiu)意思是「形容食物咬勁有彈性,耐咀嚼。」在客委會的《嘉義市鹿寮里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中有紀錄可循。

解釋發音好似隔了一層膜甚難體會,或許再跟其他強調QQ的食物來比較更容易感受,像是台灣人叫德國軟糖為QQ軟糖,亦即小熊軟糖(gummy bear)就叫chewy candy,chewy是chew(咀嚼)變化而來的形容詞「有咀嚼感」的意思。或是形容煮得最恰當好吃的義大利麵叫al dente,義大利文的意思是麵條煮得有口感有嚼勁。但歐洲人喜歡的嚼勁對台灣人來說總是太有韌性了點,實在很費力。

而熱愛珍奶的日本人,用他們的麻糬、年糕,亦即漢字餅(もち 羅馬拼音mo chi)的片假名モチモチする(mo chi mo chi )來形容QQ的珍珠粉圓,也就是軟軟糯糯的像粢粑一般。但日本的人軟糯對台灣人來說又太軟爛了,鬆鬆綿綿(mian 海陸)的口感,可真是沒存在感呢。

回到台灣人最愛的口感來說,河洛人喜歡的𩚨嗲嗲(khiū-teh-the)的紅燒豬腳,𩚨的發音跟客語的䊆近似,但客語中有一個形容詞更為客家人鍾愛——那是韌(ngiun+,海陸腔)我經常問我爸媽或其他愛吃粢粑(麻粢)的鄉親,有這麼好吃嗎?他們都會說「韌韌的感覺」,柔軟又堅實,真是好難體會啊。

但我也想起我阿婆在吃冷掉或冰過的粄粽時會說,韌𫠄𫠄仔(ngiun+ gai gai e,海陸腔),這算是比較中性的形容詞,但在說封肉的皮不夠「酪酪」時,會說「特韌」恐怕是不甚滿意了。

韌於客家人有單字、複數或加語尾助詞使用,各「字」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客語字典解釋「韌」:形容食物柔韌不易嚼爛。但客家人對這個形容詞卻是又愛又恨,或許是滋味無限難以形容吧。

「四海大平安」各有音韻,音韻表達了一切,像是海陸腔還有一個韌鋸鋸(ngiun+ giˇ giˇ,海陸腔),四縣、大埔和饒平都有「韌該該仔」的用法,大埔腔更多了兩種「韌擊擊」和「韌咭咭」,韶安腔是「韌界界」,有兩種說法的南四線「韌韚韚仔」和「韌鋸鋸仔」把尾音拖得長長的才叫餘韻不絕,這些形容詞在字典裡用的範例也是一絕,「佢炒个大腸韌鋸鋸噍毋綿,吞毋得落。 (他炒的大腸堅韌嚼不爛,難以下嚥。)」嗑,從小到大吃過不少盤樹奶仔(shu+ nenˇ er,海陸腔,橡皮筋)呢。

然而,鄉親們不就愛邊咀嚼邊打嘴鼓嗎,客語中還有幾個詞也可以互相應證,台灣人真任性的愛韌性,像是形容打不怕的頑皮小孩叫韌皮(ngiun+ pi,海陸腔),韌性(ngiun+ sinˇ,海陸腔)往往形容蒸得不錯的紅粄有彈性有Q勁,皮韌韌(pi ngiun+ ngiun+,海陸腔)是有時愛有時不愛的炆礦肉或白斬雞,真遇過就是愛白斬雞皮韌韌的鄉親,那是牙口特別好的舅公。

經濟部在大流行前統計過,台灣人每年每人要喝掉44杯手搖飲,是500億台幣的規模,擴及全球有3000億的商機,珍奶佔了42%。然而粉圓價格會受制於原料樹薯產量的影響,樹薯(學名Manihot esculenta)對台灣人不是主要澱粉、熱量來源,卻是非洲、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澱粉作物,當地人對樹薯製作料理也更豐富,甚至有一說,粉圓的原型就是西米露,或許愈來愈多的東南亞新住民,會讓台灣的樹薯澱粉運用更多元。

東南亞新住民帶來樹薯粉的新甜食,加椰絲的純樹薯粉製作的粉條,比粉圓來得硬口。蕭秀琴攝
這顆QQ圓商機無限大。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