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昨天(17日)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升溫,目前累計7例重症,5例為伊科病毒11型,造成4例死亡。疾管署呼籲,應採取「堅壁清野」態度,家中若有即將臨盆的孕產婦、新生兒,建議謝絕訪客,避免傳染。

伊科病毒11型成新生兒重症死亡主因

新生兒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今年累計7例重症(5死),其中有4死1重症都是伊科病毒11型。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是南部一名新生兒男嬰,另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死亡,都是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

關於2例死亡,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其中南部出生僅6天女嬰,因合併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南部出生僅3天男嬰,則因敗血性休克、腦膜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

林詠青說,新增重症病例為南部出生僅3天男嬰,因有胎兒窘迫情形,於5月底剖腹產,出生時有低血氧狀況,住院治療3天後,出現新生兒敗血症,收治加護病房,期間血小板也有減少情況,腸病毒檢查陽性,確診為伊科病毒11型。

新生兒重症病例創6年同期新高

關於整體腸病毒疫情,郭宏偉指出,腸病毒就診人次上週升至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增加14%,目前仍處低點,距離流行閾值的1.1萬人次尚有一段距離;社區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佔34%,其次為克沙奇A6型佔22%和克沙奇A2型佔12%。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雖整體腸病毒輕症尚未到流行期,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嚴峻;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5例(含4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2例分別為1個月大嬰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歲幼兒(克沙奇B5重症死亡)。

疾管署統計,2018年5月至7月,國內也曾有一波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疫情,造成7例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6例死亡。羅一鈞表示,依當年經驗預估,今年至7月底是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請準爸媽和照顧新生兒的醫療機構務必提高警戒。

病毒可透過胎盤、產道、接觸傳染

羅一鈞提醒,較大的孩子或大人感染伊科病毒,可能僅一般感冒症狀或無症狀,但若接觸新生兒,可能造成傳染,呼籲大家採取「堅壁清野」態度,若家中有將臨盆的孕產婦、新生兒,就建議謝絕訪客,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更要謝絕親友對新生兒的抱抱、親親、摸摸。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指出,伊科病毒可以透過胎盤、產道、出生後的接觸傳染,呼籲孕婦生產前2週,就不要出入擁擠場所;產後2週,媽媽如有類似感冒症狀,也要注意、盡快通知醫師。

楊生湳說明,台灣過去流行過伊科病毒,媽媽體內可能有抗體,但若生產後才出現類似過敏性鼻炎、拉肚子等症狀,表示體內抗體量可能還很低,無法於產前給新生兒保護力;因此建議盡量哺育母乳,透過母乳給予孩子抗體,但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仍適合親餵,或可採其他餵食方式避免接觸傳染。

楊生湳強調,酒精無法防治腸病毒,須肥皂洗手20秒以上;且重症表現非常猛烈快速,小朋友常是活動力、喝奶量下降,病毒隨後攻擊肝臟、心臟、及腦部,並可能在1天內造成敗血性休克,恐讓醫師措手不及,因此減少暴露才是根本。

疾管署表示,因應疫情已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應變;各地衛生局並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510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目前已查核354家托嬰中心、39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本週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

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圖)17日表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為南部新生兒男嬰;並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中央社
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圖)17日表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為南部新生兒男嬰;並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