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洪藝晅/臺中報導】冬春兩季是臺中山城旅遊旺季,除了名聲響亮的谷關、梨山,新社迷人的客庄福興里,滿足尋求寧靜與懷舊的旅人們。

《客新聞》記者走訪百年歷史洗禮的福興吊橋,俯瞰疊翠山巒與壯闊的大甲溪;還有鮮為人知、杳無人煙的福興老街,保留舊山城之美。街邊佇立著一座「麻竹坑伯公-龍興廟」,訴說著地方發展史。

老街與伯公 穿越時空回到「麻竹坑」

杳無人煙的福興老街僻靜清幽,時光在此地凝結,聞不到商業氣息。短短的小路店家稀少,多數是純樸住家。街邊佇立著一座「麻竹坑伯公-龍興廟」,承載地方歷史。

福興里舊名「麻竹坑」,源自庄內有條小溪兩側長滿野生麻竹。1897年,以石頭砌成的麻竹坑伯公,設於此地的魚藤樹下,歷經逾百年的變遷,至今改建後的伯公「龍興廟」,依舊保佑著居民。

日治時期,客家先民開墾此地,也有八仙山林場工人來定居。現在多了閩南人,還有八成的外配新住民,族群多元。日治時期興建的派出所、車站和舊吊橋,都在八七水災後被沖毀。

美林老街邊佇立著一座「麻竹坑伯公-龍興廟」,訴說著地方歷史。洪藝晅攝
美林老街邊佇立著一座「麻竹坑伯公-龍興廟」,訴說著地方歷史。洪藝晅攝
美林老街的「麻竹坑伯公-龍興廟」,訴說著地方歷史。洪藝晅攝
美林老街的「麻竹坑伯公-龍興廟」,訴說著地方歷史。洪藝晅攝

吊橋橫跨大甲溪 見證福興里發展史

走出寧靜小路,映入眼簾的是連綿疊嶂的山脈,與寬廣壯闊的大甲溪。橫跨溪水兩端的福興吊橋,朱紅、粉紅深淺互襯,鋪設鐵杉木板。橋長約150公尺,寬度1.5公尺。

歷經逾百年沿革的福興吊橋,清代原為黃藤結繩的懸橋,為當時麻竹坑跨越大甲溪、通往東勢區唯一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八仙山鐵道開闢,並設麻竹坑站,人來人往,簡陋的舊懸橋不敷使用,1926年改建為鐵線吊橋,以原木為橋墩,取名「天冷吊橋」。

走在福興吊橋上,可以看見寬廣的大甲溪與高山。洪藝晅攝
走在福興吊橋上,可以看見寬廣的大甲溪與高山。洪藝晅攝

1957年改建為鋼索吊橋、鋼筋水泥橋墩,並改名為「天福吊橋」;1959年遇八七水災,吊橋遭沖斷停用;至1973年重修,再度更名為「福興吊橋」。隨著工商發展,交通運輸量增大,1982年在吊橋邊另建水泥橋,連接臺21線道路,稱為「天福大橋」。

新水泥橋竣工後,默默肩負運輸任務的福興吊橋功成身退,且歷經八七水災、九二一地震等,早有鏽蝕毀損。但當地居民對老吊橋充滿回憶與情感,發起「吊橋復活運動」,盼重新整修,保存地方文化景觀。現在看到的吊橋,是自2013年修復完工的版本,成為在地觀光亮點。

寧靜懷舊福興里 四季四色

福興里冬天賞梅、賞李、吃葡萄;緊接著枇杷季到春天;夏天採摘桃接李、夜晚欣賞螢火蟲;秋天甜柿盛產,還有曾獲冠軍的頭櫃山咖啡豆。四季四色,小小的村庄滿載豐盛的自然宴席。

福興吊橋,橋長約150公尺,寬度1.5公尺。洪藝晅攝
福興吊橋,橋長約150公尺,寬度1.5公尺。洪藝晅攝
福興吊橋,橋長約150公尺,寬度1.5公尺。洪藝晅攝
福興吊橋,橋長約150公尺,寬度1.5公尺。洪藝晅攝
台中山城除了有名聲響亮的谷關、梨山,新社迷人的客庄福興里,也滿足尋求寧靜與懷舊的旅人。洪藝晅攝
台中山城除了有名聲響亮的谷關、梨山,新社迷人的客庄福興里,也滿足尋求寧靜與懷舊的旅人。洪藝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