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昨天(20日)在竹北市東平里集會所,舉辦「歷史建築竹北東平問禮堂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施工前說明會」,說明東平問禮堂的修復原則與工法、施工期程及時間、工區噪音及車輛交通管制、工期與接續期程等修復方向,並說明工程施工規劃。工程預計2026年5月完工,未來修復完成,將定位為傳統客家伙房空間展示及輕食餐飲服務,深化文化資產展示及教育意涵,結合歷史空間及周圍景觀規劃,提供民眾良好的生活、休憩場域。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代理局長朱淑敏表示,「歷史建築竹北東平問禮堂」位於竹北市高鐵特定區公園用地內,是區內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建築規模是一堂三橫。因中央核定計畫經費有限,東平問禮堂工程必須分兩期推動:本次第一期工程將優先進行一堂二橫的修復;第二期規劃右外橫屋修復及整體周邊景觀、室內外機電設備工程等。已向文化部文資局提案爭取補助,希望儘快核定後,能與一期工程整併推動。

東平里問禮堂是新竹高鐵定區公園用地內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物,建築主體為五虎下山形式,保留日治時期傳統建築興建之材料、技術與工法,是現當時期客家農村建築的特色。當初高鐵徵收時,因建築物完整且具特色,以保留下來,於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東平問禮堂於1934年,原為一堂一橫格局;1939年增建為現在一堂三橫屋的格局;1949年因分家,再次增改至現今規模。建築屋面屬於五虎下山形態,有圍牆區隔內外,院內兩株桂花樹,極具特色。屋前原有大面積的禾埕,做為曬稻子的廣場,足見當時家族稻米產量不少。

竹北東平問禮堂即將展開修復工程。竹縣府提供
竹北東平問禮堂
竹北東平問禮堂原貌。竹縣府提供

在高鐵徵收發展後,此區成為兒童公園,建築保留,但廣場部分開闢為道路,附近環境也完全不同以往,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保留這傳統建築在街區內,可見證過去發展歷史。

竹北東平問禮堂廣場部分,開闢成為道路用地。竹縣府提供

東平問禮堂是來自饒平的林氏族人所有,他們約於1870年來台,與六張犁林家無血緣關係。受到六張犁林家成功墾拓經驗影響,林氏來台第一代加入六張犁以東之番仔寮、隘口一帶的墾拓,選定番仔寮地區興建伙房落地扎根,以務農維生,隨著第二、第三之世代交替,原興築地一條龍式的伙房空間不敷使用且屋舍老舊毀損不堪,因此第三代林庭金,購買三甲土地,聘請新埔匠師張阿金興建東平問禮堂,奠定家族發展基礎。

東平問禮堂建築物之歷史並不十分久遠,其工藝亦非特別精緻,但其價值在於它是高鐵特定區中,少數留存的六家地區傳統常民住宅,可以了解客家農村建築的空間及使用觀念;其建築細部構造、裝飾仍屬傳統客家建築的形式與作法,也見證了日治時期地方傳統建築工法與技藝,在地方營造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竹北東平問禮堂

本修復案的設計監造單位、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說明表示,本次工程期程540日曆天,預計115年5月完工,建築本體一堂二橫的修復重要工項包含屋面修復、大木作修復、門窗工程、牆體修復、地坪修復、油漆彩繪修復等。施工單位、沅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說明工區防塵措施、噪音管制、工程車進出動線、工區人行道及出入口安全維護措施等;工程期間,每天8點到17點施工,如有需要假日施工將以低噪音工項為主;重機具進場,將提前公告周知並落實交通安全管制,對周邊住戶的生活影響,盡量降到最低。

竹北東平問禮堂20 日舉行修復施工說明會。竹縣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