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

傳統節慶是地方社會構成的重要場合與機會,政府參與地方節慶是兩面刃,有可能擴大的參與及活動意義,但有可能傷害了地方的自主性。

節慶、地方與族群

傳統節慶包含節俗及地方公廟主神聖誕,或者其他延伸及轉型的活動,例如南投國姓的搶成功、屏東五溝水的尖炮城)、台東的炸寒單或苗栗的「火旁龍」等。從地方社會的視角,節慶的輪庄體制能夠團結村庄的人群;從文化的角度思考,節慶提供人們思考生活與存在的意義。又由於節慶往往以「年」為單位,使得人們會定期藉由節慶而相互連結。也因此,地方節慶通常有很高的地方自主性。

客庄十二大節慶

台灣地方社會力發達後,傳統節慶愈發蓬勃,往往也開始有中央或地方政府投入資源,然而政府補助是兩面刃。國家要求地方社會的信仰組織依法納入社團管理,於是辦理祭典的爐主、管理廟務的董事與地方政府之間形成對話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節慶可能會發生意義與規模方面的變化。政府資源之挹注可能可以支持更多的藝文團隊,在節慶中表演,得到表演與培力的機會。然而,也可能因為資源之增加,導致地方社會參與之倒退。近年來,擴大辦理的客庄十二大節慶即多多少少有這正負兩面的影響。

地方文藝復興

桐花祭或台三線藝術季在政府支持下,長期辦理的藝術活動有可能成為新的客家節慶。例如客委會即依〈客家委員會推展客家文化力補助作業要點〉,鼓勵傳承與創新客家文化藝術,落實客家文化藝術多樣性表現,提升客庄藝文能量,推展客家文化力。補助地方政府、學校或團體,辦理文藝研習、文藝展演、節慶活動及政策性專案補助。

即以台三線藝術季為例,2019年以「有的是時間」作為策展主題,為期58天,共計64件作品,帶動70組藝術創作者共同參與,更獲得世界四大國際級設計大獎之一的「Good Design Award」前百大設計大獎及行政院標竿學習優良獎。

然而,這樣的節慶想要成為傳統也必須與地方社會緊密連結,才有可能永續發展,成為新的傳統。亦即外在於客庄的藝術家介入/根植社區,也可能是地方藝術家的向外向上聯結,真正產生了所謂的「客家文藝復興」。

從社區營造的視角觀察,關於節慶,重點仍是社區主體性之維持與發揚。節慶是社會力與地方活力之展現,社會要努力發揮自主性。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