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對少數族群與原住民族社群而言,其生活環境更容易受到污染與極端氣候的威脅,卻在環境政策的決策過程中遭到忽視。美國長期以來的環境政策充滿系統性歧視,導致少數族群承受更多環境風險,卻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與資源。

川普政府2025年上任後推動的大規模環境法規鬆綁,進一步削弱原本有所不足的環境保護措施,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惡化,尤其是那些高度暴露於污染源的社區。這些政策鬆綁不僅撤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監管,也降低了水污染標準,並且取消了對少數族群的特殊保護條款。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少數族群長期處於環境劣勢,如今卻因法規鬆綁而面臨更嚴峻的健康危機。

少數族群社區的污染暴露程度本來就較高,而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動,使得這些社區再次面臨更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例如,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統計數據,2009年通過的《危害認定裁決》(Endangerment Finding)曾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污染較嚴重的城市,如底特律等地的空氣品質改善了15%。然而,川普政府決定推翻此一裁決,導致這些社區的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更加惡化。

以美國的污染分佈情形而言,黑人與拉丁裔居民比白人更容易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這些微粒來自於燃煤電廠、交通排放與工業污染,與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中風等疾病高度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黑人人口的PM2.5暴露量比白人高56%,拉丁裔人口則比白人高63%。相對而言,白人受到的污染暴露比其產生的污染量少了17%。這些數據反映著污染並非隨機分佈,而是與種族和經濟狀況緊密相關。

除了空氣污染外,工業污染與有毒廢棄物處理場也集中於少數族群社區。美國環保署曾經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原住民保留地設立多個有毒廢棄物掩埋場,其中許多地區至今仍無法完全去除污染。川普政府今年取消部分環境清理計畫,導致這些社區的地下水污染惡化,導致原住民的健康風險大幅上升。在德州休士頓,工業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大多為黑人與拉丁裔社區。

2017年哈維颶風導致工廠的有毒化學品洩漏,休士頓市受影響最嚴重的是一個名叫曼徹斯特的社區,這是一個超過90%居民為拉丁裔的社區。颶風過後,當地的癌症發病率明顯增加,但政府的應對措施卻極為有限。

環境政策中的種族歧視,不僅體現在污染的分佈上,也體現在決策過程的族群歧視。原住民族在環境法規變更時,經常未獲得事先通知,甚至被排除在公聽會之外。低收入社區的居民缺乏足夠的資訊,無法在政策辯論過程中發聲。

由於這些決策過程的不透明,許多少數族群無法獲得法律與政策上的支持。例如,當政府決定降低水污染標準時,密西西比州的黑人社區是最受影響的群體之一。該州許多低收入居民依賴私人水井,但因為政府監管減弱,這些水井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導致當地的腸胃道疾病與重金屬中毒案例顯著增加。

氣候變遷不僅是一場環境危機,更是一場社會正義危機。美國的環境政策長期以來存在系統性歧視,使少數族群與原住民族社區承受更多環境風險,卻難以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獲得應有的權利。

羅世宏專欄/氣候變遷與少數族群處境:環境正義的缺席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