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大溪地客家移民的歷史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客家移民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相傳是一名在俄羅斯船上擔任廚師的中國人,最終定居在土阿莫土群島。
文獻記載,1851年,首批華人移民乘坐法國三桅帆船從馬尼拉抵達大溪地。1856年,一批原計劃前往加州的華人經過澳大利亞後最終降落在帕皮提(Papeete)。隨後,1865年Atimaono勞工遷移潮開始,這是華人大規模進入大溪地的時期。當年2月28日,329名來自廣東貧困農村的「苦力」抵達,並被安排在棉花工廠工作。同年12月8日,另一艘法國船運送342名華人登陸。至1866年,已有1010名華人勞工抵達大溪地,其中85%為客家話使用者。他們大部分是來自深圳鳳岡、東莞龍岡和保安。
然而,1873年,Atimaono種植公司破產,許多華人選擇留下而未返回中國,並開始經營小型貿易或農業活動。1892年,由於經濟困難與回流現象,當地華人人口減少至320人。為了穩定華人社群,1895年1月3日,波馬雷皇室將帕皮提姒尼通地區的一塊半公頃土地捐贈給華人社群,作為華人公墓的用地。
在 1907年至1914年間,「賒票」制度讓最貧窮的人也能夠移民去海外工作。「賒票」就是從勞工的薪水中扣除旅費的設計,實質上降低了移民的經濟門檻,增加了移民誘因,擴大了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勞動力來源,這段期間,有5000名華人來到帕皮提地區。
進入20世紀,華人社群逐步發展。1921年至1928年間,約2200名華人移民來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其中有400名女性,顯示華人社群開始進入家庭化階段。1932年,當局取消了華人的登記費與簽證要求,但所有外國人仍須每年繳納25法郎的個人稅以更新居住許可。
1964年,法國殖民政府關閉當地華人學校(當時使用客語將學),使得客家語言的傳承面臨挑戰。自1966年至1996年,法國在土阿莫土群島的穆魯羅瓦環礁進行核試驗,也影響了當地華人的生活與經濟活動。
1973年,法國政府頒布法律,允許符合條件的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人獲得法國國籍。然而,為了推動文化同化,法國政府要求歸化的華人將姓名法語化,不過有些客家人在法國名中留有線索,從而產生法式客家姓,這種「法式客家姓」的產生方式,是在客家姓氏的拼音中,加上法語的前綴或後綴,使其聽起來更像法語姓名。例如,客家姓「賴」(拼音:Lai)加上法式後綴「le-」後,就可能變成「Laille」這個全新的法式客家姓。1981年,一座中國寺廟因火災被燒毀,1987年5月30日,新的中國寺廟(關帝廟)正式落成,成為當地華人社群的重要信仰中心。

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 Tahiti)的帕皮提關帝廟(Temple Kanti)。張維安攝
大溪地的族群結構與客家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族群結構主要由玻里尼西亞人(南島民族)、華人(其中99%為客家人)、歐洲人以及具有多重血統的「半族」(Half)組成。「半族」指的是同時擁有歐洲人、玻里尼西亞人和華人血統的混血族群。在身份認同上,半族的文化歸屬較為流動,可能根據成長環境或個人選擇而傾向於認同白人、玻里尼西亞人或華人。
根據1962年的人口普查,玻里尼西亞人佔全體人口的82.7%,歐洲人佔11.9%,華人只佔4.7%。到了1988年,官方開始將「半族」一個族群類別,共有四大族群。隨著採用法式客家姓的發生,反映了客家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法國文化,並試圖融入當地社會的意願。這種做法故人有助於客家人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社會中取得更好的發展,但也導致其對自身客家認同的減弱。法式客家姓的普及,使得單從姓名上難以辨認某人是否為客家人。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族群界線,導致客家人在尋根和維護自身文化傳統時遇到困難。
客家人在大溪地的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零售、貿易與農業領域。他們經營雜貨店、餐館、旅館及進出口貿易,並控制當地零售市場的主要部分。此外,客家人也參與農業活動,如種植香草與其他經濟作物。今日許多超商百貨,珍珠養殖業,多由華人經營。

大溪地 帕皮提市場(Marché de Papeete)戴花的賣菜女性。張維安攝
大溪地客家文化與多元文化融合
在文化層面,大溪地客家人展現出獨特的「三重文化認同」。他們既保留客家文化,如家庭價值觀、祖先祭祀、語言和飲食習慣,又受到法國文化影響,採用法式姓名,使用法語作為主要溝通語言,同時也受到玻里尼西亞文化影響,適應當地社交方式,發展出熱情好客、重視土地與自然的文化特徵。
在語言層面,客家語言的使用隨著世代更替而減少。年輕一代主要使用法語與大溪地語,而客家話僅在部分家庭中繼續傳承。不過1964年法國政府關閉客語的華人學校後,客家語言流失更加嚴重。
客家飲食文化方面,與當地玻里尼西亞文化融合。例如,傳統的客家米粽在當地發展出新的版本,使用本地食材,如椰子葉包裹糯米。此外,華人經營的餐館也將大溪地特色食材融入中式料理,形成獨特的大溪地「客家美食」風格,使其成為玻里尼西亞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族群互動方面,客家人與玻里尼西亞人及法國人之間的通婚現象相對普遍,形成混血後代的多元族群認同。此外,鬥雞比賽是華人與玻里尼西亞人交流的重要場域,雙方在此活動中以法語進行溝通,形成特定的族群互動模式。
信仰方面,華人仍有到「陰城」掛山(掛紙)的習俗,或的關帝廟拜拜的現象。不過1960年代,靈恩運動在當地客家移民社區發展,使得基督教信仰在客家人中更為普及則是一件大事。1963年,大溪地華人多來自廣東省,並且大多數說客家話。然而,1960年代興起的一個基督教運動,在華人客家移民社區建立教堂。客家人中興起了一個跨文化的靈恩運動,當今,在法屬玻里尼西亞,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基督教,這是最有本地味道的民間信仰。靈恩運動使當地客家族群的宗教信仰產生改變,他們為了給孩子有好的未來,決定去上教堂與去基督教的法文學校,這些都是塑造大溪地客家面貌的一部分。
大溪地客家人的挑戰與未來
今日的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人面臨語言流失、文化同化與認同危機等挑戰。然而,他們仍然積極維繫傳統文化,例如透過社團活動、語言課程與節慶活動來促進文化傳承。我們在大溪地發現當地客家社團自己編輯的客語教材,我們也發現當地作家大量與客家有關的著作,例如Jimmy Ly的作品,顯示出當地客家意識玉族群認同。客家社群亦積極參與當地政治與經濟活動,努力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影響下維護自身的族群認同。

大溪地出版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華人移民、族群融合與離散》,作者是 Anne-Christine Trémon。張維安攝
未來,隨著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與全球華人社群的聯繫日益緊密,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客家人有機會重新塑造自身文化身份,發展出更具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並在全球華人網絡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
延伸閱讀:
季茱莉(Julie Couderc), 2016〈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認同與族群關係之研究〉。《國際文化研究》 12(1):1-33。
姜貞吟(2015)〈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族群邊界與認同在地化〉。《全球客家研究》5:85-148
童元昭,1993,The Changing Chinese Ethn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Dis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童元昭,1994,“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in French Polynesia.”︁《文史哲學報》41:252-267。
童元昭,1996,“Tahitian Politics and Chinese Ethnic Revival.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1:73-82。
童元昭,2000,〈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事與「國家」認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4:41-62。
童元昭,2012,〈大溪地唐餐∕ Maa Tinito 的在地性〉。《中國飲食文化》8(2):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