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臺灣特有亞種,保育等級第Ⅲ級),又名熊浣熊、喜瑪拉雅貂、青鼬。主要分布於海拔300至3,900公尺的原始森林,以中海拔最為常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2024)12月首次記錄到黃喉貂交配影像。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 (NPUST Bird Ecology Lab)最近拍攝到深山裡的一處水池,兩隻黃喉貂合力獵捕山羌,山羌跳進水中也躲不過攻擊,雖然沒拍到山羌落入黃喉貂口中畫面,但研究人員去收相機時,發現地上有山羌的殘骸。
黃喉貂主要分布於海拔300至3,900公尺的原始森林,以中海拔最為常見。牠擁有亮黃皮毛、靈活身形及獨特的雄性合作狩獵行為,雜食性,幼貂育幼期可長達1年以上,擁有一身亮黃皮毛、靈活身形及獨特的雄性合作狩獵行為,雜食性,幼貂育幼期長達1年以上。台灣特有亞種、閩南語稱為「羌仔虎」,牠們會以小群體合作獵捕體型較大的山羌。
屏科大鳥類研究室表示,他們在台灣一處深山的水池邊,架設攝影機,本意是想看會否拍攝到台灣黑熊來喝水之類的畫面,不料鏡拍攝到兩隻黃喉貂共同獵捕一隻台灣山羌情況,至於架設相機的地方,目前帶領鳥類研究室的屏科大助理教授洪孝宇辦公室表示不便透露。
畫面拍攝的日期是今年2月25日下午4時15分左右,持續約1小時。畫面一開始,是山羌跳進深山水池中,從左邊游到右邊,又從右邊游回左邊,躲避在樹上跳躍的黃喉貂追捕,這時畫面上只有一隻黃喉貂在獵捕山羌,鏡頭也因為黃喉貂的跳動而搖晃;黃喉貂不敢跳入水中,在水池岸邊不斷追捕山羌。不久,畫面左邊也出現另一隻黃喉貂,兩隻黃喉貂從水池兩邊左右夾擊,將山羌逼到淺水區,但山羌還是努力往深水區游去,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
兩隻黃喉貂眼看山羌就在眼前,來來回回試探水深,這樣的情況約持續了50分鐘,終於把山羌逼到淺水區,山羌估計也已經精疲力盡,黃喉貂立刻開始攻擊黃喉貂,山羌努力掙扎,不斷將咬住自己後部身軀的黃喉貂甩掉。最後的畫面,相機影片雖然沒有釋出,但屏科大鳥類研究室表示,他們去收回相機時,有看到山羌的殘骸。錄影畫面中,也聽得到山羌慘烈的掙扎叫聲。
山羌(Muntiacus reevesi),又稱羌仔,原生於臺灣和中國的華中與華南地區。山羌是台灣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約47~70公分,體重在6~7公斤間,四肢細小。雄山羌有角,但很少超過10公分,且不分叉,每年12月時頭角開始生長,隔年六月掉落;雌性則無角。體背呈暗黃色,上胸體側為灰褐色,四肢是黑褐色。其眼腺發達,遠看之下猶如四隻眼睛,故有人稱之為「四目鹿」。該動物屬於可食用野生動物,是臺灣原住民的傳統獵物之一。
黃喉貂看起來萌萌可愛,生性凶猛,牠們具有貂屬動物中罕見的雄性合作狩獵行為。玉管處發現,黃喉貂會頻繁造訪新中橫公路炊煮區、遊客中心等遊憩熱區,覓食垃圾或對遊客作出乞食等非自然行為。但黃喉貂具有犬貓共通傳染病毒(如:犬小病毒及腺病毒等),人類的廚餘垃圾與寵物上山,都可能提高疾病傳播,造成貂民的生存隱憂。呼籲大家到園區健行、登山時,請開大燈並放慢車速,遵守無痕山林法則,守護牠們的健康與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