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指出,嘉義縣一名安姓鄒族獵人巡護監測環境時,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竹林裡,碰到一位低調的「螃蟹獵人」、食蟹獴。食蟹獴是溪流生態系的重要指標物種,因其棲息環境會受人為開發影響而逐漸縮減,除了減少溪流棲地破壞及干擾外,呼籲民眾遭遇食蟹獴時,應秉持「不接觸、不干擾、不餵食」三不原則,讓「螃蟹獵人」能自在的在臺灣生存。

食蟹獴因喜歡捕食蝦蟹類、甲殼類動物,被稱為「螃蟹獵人」。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表示,食蟹獴全身有堅硬、膨鬆的毛、粉紅色的鼻子,嘴角至頸部有白色鬃毛,又稱「棕簑貓」,屬於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時常穿梭在潮濕的溪流旁、竹林和濕地,平時最愛大快朵頤甲殼類動物,包括螃蟹、魚蝦、螺類、蝸牛、昆蟲等,故稱「螃蟹獵人」。

食蟹獴扮演控制無脊椎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的數量,以及協助維持當地食物鏈、平衡生態的角色。這次在阿里山拍攝到食蟹獴,不僅顯示出阿里山地區的生態完整性,也提醒人們要重視棲地保護工作,減少對溪流及森林生態系的干擾。

保護食蟹獴不僅是保護單一物種,更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穩定。

鄒族獵人在阿里山拍到的螃蟹獵人、食蟹獴。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
鄒族獵人在阿里山拍到的螃蟹獵人、食蟹獴。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