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綠鬣蜥多年前隨著異寵市場崛起引入台灣,其翠綠討喜、與「酷斯拉」相似的外型受到歡迎。但多數飼主購買時,未評估其成長後體型可達2公尺長,隨意棄養至野外,影響本土生態。目前台灣中南部多處發現野外繁殖族群,可能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Youtuber「J爸」拍攝的一系列綠鬣蜥相關影片,也引發網路熱議。根據農業部統計,近6年已移除21萬隻。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天(13日)在立法院說,會編列預算及成立專責小組,擬與地方政府合作「增用槍枝處理。」

教育部綠色學校指出,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分布範圍由墨西哥南部到巴西及巴拉圭;是目前全世界貿易量最大的爬行類動物之一,每年國際貿易量約有數百萬隻。

台灣最早在2001年開放合法進口,但研判在這之前因市場利潤高就已被大量走私。2004年左右第一次於發現野生幼蜥,過去不少農民表示,曾有不肖業者在當時為了躲避查緝將成批的走私綠鬣蜥往養殖場後的大排水溝倒,可能是最早建立起穩定族群的綠鬣蜥。由於台灣沒有其天敵、加上中南部氣候與原產地溫度氣候類似,且台灣野外並無大型個體的捕食者及生態上的競爭者,故極容易快速建立並擴張野化族群。

2004年後,部分不肖商人開始從屏東、高雄等早期的入侵地捕捉野生的綠鬣蜥,銷往外縣市水族館牟利。過程中將殘缺、傷疤的綠鬣蜥丟棄在路程交流道附近的大河段,其中也不乏已經懷孕的雌蜥。因此中南部多處綠鬣蜥入侵族群都從交流道附近開始。

至今,南部多縣市已有大量綠鬣蜥野外族群,入侵範圍從高屏地區擴大至嘉南地區甚至到彰化、台中;數量以高屏最多,嘉南次之,中彰及臺東呈小範圍分布。且皆為不連續分布,顯示人為協助其擴散的可能性極大。

野生綠鬣蜥族群所產生的危害,包括因其挖土的習性可能損害河堤基礎設施,並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帶來電線短路停電及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等直接經濟損失,亦可能破壞植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

民進黨籍立委賴瑞隆質詢指出,高雄、台南、嘉義、屏東農作,包含水稻、紅豆等可能被繁殖快的綠鬣蜥影響,屏東原來編列200萬元預算處理但不夠,第二預備金再追加100萬元,預計今年有3萬隻、要花600萬元處理,呼籲農業部做一次有效性的處理。

陳駿季說,估計全台將近20萬隻綠鬣蜥,從2021年到目前為止,捕捉19萬隻左右,農業部也覺得問題相當嚴重,開始思考與地方政府合作,增加用槍枝移置的可能性,之前處理其他外來種動物時也曾使用槍枝,會先進行訓練及講習。他指出,「縣市交界處理不一,綠鬣蜥會跑來跑去,衍生漏洞。」未來在過往各自管各自的河邊、縣市交界地方,農業部會設置1個專責小組、1個平台處理綠鬣蜥。

台南市政府113年度捕捉綠鬣蜥總經費220萬元,得標廠商至9月17日已捕獲超過1萬隻。圖為捕獲的綠鬣蜥。台南市農業局提供
民進黨籍立委徐富癸(右2)、屏東縣議員許展維(左2)7日至屏東縣萬丹鄉會勘綠鬣蜥導致農損情形及防治綠鬣蜥成果。徐富癸辦公室提供
屏東縣新園鄉今年10月28日一晚就捕獲百餘隻綠鬣蜥。屏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