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高雄美濃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孔邁隆(Myron Cohen),1964年來到美濃進行為期1年半的田野調查,是美濃區第一位外籍「榮譽鎮民」,更是研究美濃客家文史的先驅,其研究論文全集由客委會收錄保存。今年是孔邁隆教授來美濃的60週年,也是這位人類學大師甫正式退休的時刻,美濃愛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宋廷棟特別邀約孔邁隆於今天到龍肚國小,以「60年瀰濃與客家研究所見」作為榮退演講會。

在清朝道光年間考取進士的美濃黃驤雲後代、民間研究者黃阿彩說,「最了解美濃歷史的是孔邁隆教授,他收藏了一百多張美濃的古文書,」話語方落,孔邁隆說「是225張」,引來全場的讚嘆驚呼與掌聲。

高雄市右堆愛鄉文教基金會今天下午在龍肚國小,邀請孔邁隆以「60年瀰濃與客家研究所見」為題,舉辦榮退演講會,感謝孔邁隆在美濃做了一甲子的美濃客家研究。

高齡87歲的孔邁隆教授,用流利的中文細說當年在美濃紀錄的點點滴滴。洪俊傑攝
高齡87歲的孔邁隆教授,用流利的中文細說當年在美濃紀錄的點點滴滴。洪俊傑攝
孔邁隆退休演講,現場湧入近200人座無虛席,由此可見孔邁隆在美濃如此受歡迎。洪俊傑攝
孔邁隆退休演講,現場湧入近200人座無虛席,由此可見孔邁隆在美濃如此受歡迎。洪俊傑攝

近二百位美濃鄉親擠滿龍肚國小視聽教室,連走道都放置板凳坐滿人,因為場地容納不下,主辦單位還特別開啟線上會議,方便更多美濃客家鄉親參與。

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楊瑞霞、美濃區長謝鶴琳、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教授簡美玲等人,都到場參與。

同為美濃人的古秀妃,在聽完孔邁隆近一小時的「62年瀰濃與客家研究所見」主題演講後表示,大家都說「硬頸」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精神,但她覺得客家精神更多的是「友善」、「有情有義」。古秀妃說,2014年高雄市客委員會將孔教授的研究,捐贈給美濃客家文物館影像文件出版《回望二十世紀的美濃》,當代學子翻起這本書時,可以清楚了解昔日的美濃,也為今昔市容呈現出不同凡響的樣貌。

高雄市右堆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宋廷棟與張二文校長,引領孔邁隆進入會場時,現場響起一片掌聲,孔邁隆以中文謝謝大家。主辦單位還特別邀請60年前孔邁隆在當地拍攝的姐妹花、送滿月酒的嬰兒、1964年出生的美濃客家鄉親,一一上台合照,還有兩位龍肚國小學生獻花,場面溫馨熱鬧。

大會也邀請昔日被孔邁隆拍攝的姐妹花,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大會也邀請昔日被孔邁隆拍攝的姐妹花,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大會也邀請昔日被孔邁隆送滿月酒的嬰兒,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大會也邀請昔日被孔邁隆送滿月酒的嬰兒,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高齡87歲的孔邁隆全程用中文分享。他說,當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修完博士課程、通過考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後,要選擇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場所,當時有中國、香港新界、台灣幾個地點選擇,他還到訪香港,最後選定美濃,因為當時香港新界的客家村,他看到多數都是老人、很少年輕人,加上他拜訪的學者,大家都一致建議他到美濃,於是選定美濃的大崎下。

龍肚莊為美濃地區的傳統聚落之ㄧ,莊頭的老夥房、清水祖師廟、龍肚國小、老店等極具有特色,街內的老地名則是以方位命名,西街當地人稱為西角;東街則稱為東角,莊外圍地名多以地形或分佈為名,大崎下(四縣客語:tai gia haˊ,即下坡處之意)就是其中之一。

孔邁隆出示他當年從台北搭乘的小飛機照片、清楚記得是遠東航空公司的班機,「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他到大崎下發現這裡的客家是大家庭,於是選定以家庭組織為研究主題,一待就是一年半,然後回美國寫博士論文,就此與美濃結下不解之緣。

他現場出示許多當年在美濃拍下的珍貴照片,還有許多古文書。其中一件1803年、清嘉慶8年的古文書,清楚記載當時塔樓社人賣美濃庄給漢人的文件,引來現場鄉親紛舉起手機翻拍。

「我看過許多賣地的古文書,但一次賣一個庄的文件、這是唯一的一件。」孔邁隆說。

孔邁隆講起中文,口齒清楚、表達流暢,他笑說當初學3年中文,其中第一個老師雖然是美國人、但因為這個老師在北京坐過五年的牢,所以中文講得非常好。

大會邀請1964年4出生的美濃子弟與孔邁隆,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大會邀請1964年4出生的美濃子弟與孔邁隆,上台合影。洪俊傑攝

孔邁隆一一細數當年在美濃的好朋友。宋廷棟回應,到時孔邁隆在1964年前後認識的人陸續故去,但因為孔邁隆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仍常回來美濃,現在互動的都是第2代、第3代,見證美濃3代人的社區與家庭發展。

今天第一位到場的美濃鄉親是旅居美國休士頓的邱添昌,60年前、25歲的他,特地到大崎下見過孔邁隆,很多他不知道的美濃習俗都是孔邁隆研究的,這次剛好從休士頓回來、碰上這個別具意義的活動,特地報名參加來見孔邁隆。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研究所教授洪馨蘭也說,孔邁隆在美濃的田野研究,引導她到美濃、甚至嫁為美濃媳婦,當時孔邁隆田野所在地的大崎下有「菸寮」的暱稱,孔邁隆關於美濃婦女存私房錢、跟會的研究,凸顯美濃客家婦女的經濟自主性、形塑美濃學。

對客家伯公頗有研究的美濃龍山國小校長張二文則笑說,「我在這裡任職六年,視聽教室第一次坐滿這麼多人。」張二文表示,有次發表研究時,當時台下有人問他研究照片出處、他說是出自父親的相簿,這時提問人說「這些照片是我拍的。」提問者正是孔邁隆,他回家對照祖父記載的日記與父親的相簿,發現他出生滿月剃頭等照片,確實是出自孔邁隆之手。

記者下午經過大崎下,遇到當年被孔邁隆拍下的新生兒張二文,正好在拍攝大崎下風采。他向客新聞表示,60年真的不簡單,今天孔教授回到美濃龍肚演講,身為龍肚的孩子感到無比榮幸。

「美濃是福地、福地福人居。」楊瑞霞說,孔邁隆見證美濃六十年來的人情世故、禮俗,早就是美濃人的一份子,希望孔邁隆要「吃到一百歲」常回來美濃看看。

多位地方人士與洪馨蘭都出示美濃於1972年重修清光緒11年(1885年)東門樓下方的「端風正俗碑」,重修的石碑上刻印了當時地方人士捐贈重修石碑金額,孔邁隆與他的研究夥伴赫然名列其上,顯示孔邁隆早就是美濃地方人士。

同為美濃人的客家委員會古秀妃也蒞臨現場,並感謝孔邁隆對美濃紀錄下歷史一頁。洪俊傑攝
同為美濃人的客家委員會古秀妃也蒞臨現場,並感謝孔邁隆對美濃紀錄下歷史一頁。洪俊傑攝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也細說與孔邁隆相處有趣互動故事。洪俊傑攝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也細說與孔邁隆相處有趣互動故事。洪俊傑攝
高雄市客委會致贈美濃藍衫裱框給孔邁隆,為今天演講劃下圓滿句點。洪俊傑攝
高雄市客委會致贈美濃藍衫裱框給孔邁隆,為今天演講劃下圓滿句點。洪俊傑攝
龍肚大崎下,當年孔邁隆教授來到此處,展開美濃研究,而詩人鍾永豐老家就位於大崎下。洪俊傑攝
龍肚大崎下,當年孔邁隆教授來到此處,展開美濃研究,而詩人鍾永豐老家就位於大崎下。洪俊傑攝
龍肚大崎下,當年孔邁隆教授來到此處,展開美濃研究。洪俊傑攝
龍肚大崎下,當年孔邁隆教授來到此處,展開美濃研究。洪俊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