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36週年將屆,洛杉磯「六四紀念館」開幕,館長王丹和當時學運領袖王超華,皆出席開幕儀式。此外,由六四罹難者家屬們組成的團體「天安門母親」發表祭文,再次呼籲中國政府透過立法和司法程序,解決六四遺留問題。
洛杉磯「六四紀念館」開幕 保存歷史記憶
為紀念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洛杉磯「六四紀念館」2日開幕。館長王丹致詞表示,紀念六四不只是哀悼、控訴,更是一種延續,「89(學運)精神就是對社會的改變懷抱希望」。當時的學運領袖王超華則表示,歷史事件形塑共同記憶,帶領人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是持續紀念六四的重要意義。

王丹當年是學生領袖,曾遭中國政府通緝、逮捕入獄,後來流亡海外,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表示,這座六四紀念館原先設置在紐約,但因紐約房租高漲,館方決定遷至洛杉磯,這裡也正好有眾多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等居住。
王超華是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期間的學生領袖,曾被中國政府列入通緝名單,後來流亡海外,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學位,曾在該校任教。
王超華說,在中共的嚴格管控之下,新一代中國年輕人大多不清楚六四天安門事件始末。這正是每年持續紀念六四事件的必要性,就算在海外、艱困的條件下,都要努力保存六四的歷史記憶。「每年5月底、6月初,中共嚴格監控資訊,這會激發年輕人的好奇心,當他們去探究的時候,六四變成了一個有意義的象徵符號。」他說,知道六四真相的中國年輕人會發現,原來面對壓迫「我們不一定要沉默,我們歷史上曾有過這麼英勇的抗暴行為,這是一個人民充滿信心,爭取光明前途的運動」。
王超華擁有東亞研究博士學位,對台灣爭取民主的歷史相當熟悉。他舉例,台灣在二二八事件後,經歷了近40年的戒嚴,但台灣人並未喪失希望,從自由中國、鄉土文學論戰、保釣等思想碰撞,到後來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一步步走向民主。
他舉例,美國研究集體記憶的學者提出「社會傳統(Social heritage)」概念,指出政治事件對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扮演關鍵角色。以台灣為例,雖然經歷長期戒嚴,但人們對公共議題和政治運動的集體記憶,成為推動民主轉型的養分,「台灣人民意識到,我的選票可以改變現實。」
王超華指出,2022年COVID-19期間的白紙運動,喊出「平反六四」,代表六四事件的歷史記憶持續發揮作用。他強調「中國人不是都只知道賺錢,」一代一代中國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保有爭取民權的動力,因此保有六四事件的歷史記憶非常重要。


罹難家屬3項訴求 「真相、賠償、問責」
天安門母親官網近期發表「1989年『六四』慘案36週年祭」表示,遇難者親屬歷經36年風雨磨難,每個家庭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自去年六四35週年後至今短短一年,又有幾位遇難者親屬相繼離世。他們帶著對無辜而死的兒女們的思念和悲傷離開人間,在此悼念他們,希望人們永遠記住他們在36年前遭受的苦難。
祭文表示,六四慘案已過去36年,這一慘案不只是壓在遇難者家屬的心中,也是壓在全國人民心裡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該事件在全國被刻意掩蓋、邊緣化,此事應該擺在人民面前,透過法律解決歷史問題。
祭文寫道,六四問題的解決,有待於政治改革的開啟和政治制度的轉型。「啟動對話,就是對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的開始,相信透過對六四慘案的解決,中國將可以進入一個沒有沉重歷史包袱的新時代」。
祭文並重申自1990年代起公開提出的3項訴求「真相、賠償、問責」。祭文提到,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六四事件調查委員會,對事件進行獨立公正調查,並公布死者名單和人數;通過賠償法案,依法給予受難者及受難親屬賠償;按法定程序追究責任者的法律責任。祭文並提及遇難者田道民、周欣明等人的遇難過程及其家庭狀況。共有108名六四罹難者家屬連署,並附上79名已故連署者名單。
香港特首:港人任何活動都不能違法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會晤媒體,期間有記者詢問,明天是「六四事件」週年,市民是否可以在維多利亞公園燃點蠟燭。他回應說,任何活動無論在哪天舉行,都要符合法律要求,不能違法。
李家超表示,執法部門會針對任何不法行為,果斷及嚴格地執法。他並重申,危害國家安全是嚴重罪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政府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並追究法律責任到底。

李家超,資料照。翻攝自李家超 John KC Lee FB
過去香港每年都會在維園舉辦「六四」悼念燭光晚會,但2020年當局以疫情為由不批准支聯會申辦,2021年更圍封維園,以防有人在內「非法」集會。
在港版《國安法》的壓力下,支聯會於2021年9月宣告解散,之後已沒有組織申請於「六四」當天在維園舉辦悼念集會。與此同時,在「六四」週年前後,親中團體都會借用維園並舉辦其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