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鑫

台灣客家研究的學者,長期研究客家歌謠及客家問題,現任教於新竹縣內思高工。

從過去的榮光談起

凡是有「好東西」的地方,自然吸引人潮聚集。回顧台灣台三線沿途的客家庄,興盛於茶葉、樟腦、木材、礦產與水果產業的年代,不僅是客家經濟蓬勃的象徵,更孕育了深厚的語言與文化。那是一個屬於客家庄的黃金時代——外來族群遷入後,多半融入在地生活,學習客家話、接受客家文化,成為客家庄的一份子。

台三線桃竹苗丘陵地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縮影。茶園遍佈山坡,農業生產蓬勃,人口也隨之湧入,形成一個語言、風俗皆以客家為主體的聚落。從山頂到河壩、從庄頭到庄尾,客家語言與文化無所不在。

科技產業興起,改變客家庄命運

然而時代變遷,產業結構重組,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區、科學園區不斷設立,人口從鄉村流向城市。新竹縣寶山鄉的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預計將有8000名研發人員進駐,帶來大量外來的移入人口,進一步壓縮了原有客家庄的空間與文化延續。

這樣的變遷本質上,是產業變動所引發的人口遷移,而語言與文化的改變正是其直接結果。強勢語言在接觸過程中,往往佔據主導地位,使得原本穩固的客家語言受到侵蝕。

以竹東地區為例,早年因茶葉、木材、煤礦、玻璃、石油等產業發展而興盛,人口逐漸聚集,也帶動了在地客家文化的繁榮。在當時交通不便、資訊傳播有限的年代,外來者反而更容易融入主體文化。然而今日科技進步、資訊爆炸,更強勢的語言與文化如海嘯般湧入,客家庄不再能輕易地同化外來者,反而是逐步走向邊緣化。

客家庄與農業息息相關,2000年在苗栗西湖鄉還可以看到牛在耕田。楊國鑫攝
客家庄與農業息息相關,2000年在苗栗西湖鄉還可以看到牛在耕田。楊國鑫攝

那麼,客家庄還有「好東西」嗎?

這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若客家庄無法持續孕育出吸引人的價值,那麼它的未來確實令人擔憂。

然而,事實上客家庄從未停止過創新與蛻變,只是世界的變化更快、更激烈。如果無法及時調整、積極適應,就很可能被時代淘汰。

從「適應」的角度出發,才是客家庄永續發展的關鍵。正如達爾文所說:不是最強的物種能夠生存,而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客家庄的未來,應以「產業創新」為起點,以「文化轉譯」為動力,擘劃出一條通往現代的永續之路。

產業創新,是未來的生命力

讓我們看看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的酸柑茶改革。傳統的酸柑茶或柚子茶,硬梆梆的,不但難以處理,還需熬煮方能入口。但劉還月老師的「半顆茶」革命性創新,不僅免剁免煮,直接熱水沖泡即可,更將傳統草本材料如茅仔根、桑葚葉、紫蘇、玉米鬚等融入其中,打造出更養生、更便利的現代化客家茶品,成功吸引年輕世代與外來消費者的目光。

柑橘產業在茶產業之後扮演重要角色,圖為客委會2004年在芎林鄉鹿寮坑鍾屋前的 柑橘園辦理地景音樂會。楊國鑫攝
柑橘產業在茶產業之後扮演重要角色,圖為客委會2004年在芎林鄉鹿寮坑鍾屋前的 柑橘園辦理地景音樂會。楊國鑫攝

還有北埔的擂茶。傳統擂茶雖然具有特色,但製作繁複、在家不易實作。然而經由「擂茶粉」的商品化,讓這項文化瑰寶走進日常生活——既方便又養生,成為客家文化適應現代生活的典範。

結合生活方式,重塑文化吸引力

現代人熱衷戶外活動,而客家庄正好坐擁豐富的登山步道資源。例如台三線沿途的浪漫「樟之細路」,不僅提供自然饗宴,也成為體驗式旅遊的新亮點。結合登山與美食,更是一絕——鹹菜乾蒸肉、仙草雞湯、三層肉福菜湯……這些道地客家菜色,不只滿足味蕾,更喚起人們對土地與文化的深情連結。

用創新與文化,開啟下一個百年

面對產業轉型與語言流失的挑戰,客家庄絕非只能消極應對。只要懂得適應、勇於創新,善用傳統文化作為核心資產,就能在變動世界中找到新位置。

未來的客家庄,不只要有「好東西」,更要讓這些好東西成為時代所需。誠如發明大師劉興欽所言,要動腦筋要創新,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永續,走向更精彩明天的客家庄,讓客家不只是記憶,而也是未來。

楊國鑫專欄/跨領域研究 破解客家歷史迷霧的關鍵方法

茶產業曾經是客家庄的生活重心。客委會提供
茶產業曾經是客家庄的生活重心。客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