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新竹縣竹東高中複刻台灣客籍當代水彩畫家蕭如松的作品《噴水池》,在校內的生態池打造公共藝術《鐘塔+噴水池》,原是校園美感教育的重要成果,卻因維護整理問題,近期傳出校方欲處理或移除該設施,引發師生、校友及社區人士關注。許多人認為,這座融合藝術教育與在地文化的作品,不僅承載著美感教育的理念,更代表已故前輩藝術家蕭如松的精神,應審慎評估。

《鐘塔+噴水池》緣起於竹東高中因應108課綱的美學素養培育,爭取到「校園美感再造計畫」經費,耗資約三百萬元,在校園生態池重現蕭如松的經典畫作,打造出融合《鐘塔》與《噴水池》的公共藝術,將抽像畫作實體化,轉化為校園可見、可感的設施,幫助師生從熟悉的寫實美感,進一步理解與欣賞抽象藝術的精髓。

竹東高中復刻蕭如松之作的公共藝術《鐘塔+噴水池》。翻攝自張澤平FB
鐘塔+噴水池

竹東高中復刻蕭如松之作的公共藝術《鐘塔+噴水池》。翻攝自張澤平FB

蕭如松的繪畫作品《噴水池》。翻攝自張澤平FB
蕭如松藝術品

蕭如松的繪畫作品《噴水池》。翻攝自張澤平FB

1922年出生的蕭如松本籍北埔,長居竹東。他熱愛鄉土、畫風前衛,以印象、立體、野獸派等風格,融合東方書法筆觸,開創台灣非具像水彩的獨特面貌,以作品詮釋新竹之美,多次獲台陽展、省展等大獎,成為台灣美術史上備受推崇的藝術家。1961年起,他在竹東高中任教27年,這段期間也是他藝術創作的高峰;1968年為校園設計一座「鐘台」,是蕭如松目前存世唯一的雕塑作品。1970年,他以畫作《噴水池》描繪在校園觀察「鐘台」在水池的倒影。

蕭如松為竹東國中雕塑鐘台。翻攝自張澤平FB
蕭如松藝術-鐘台

蕭如松為竹東國中雕塑鐘台。翻攝自張澤平FB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鐘塔+噴水池》復刻計畫的美術教師,正是蕭如松的末代學生張澤平。張澤平表示,畢業後返回母校任教,有機會將蕭如松當年的創作靈感重現校園,對他而言意義非凡。要將蕭如松的精神化作公共藝術絕非易事,作品蘊含深厚的東方書法筆觸與西洋立體、印象等多元風格,如何在現實空間忠實呈現畫作意境,是製作團隊面臨的大挑戰。

2022年,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為紀念蕭如松百歲冥誕,舉辦「百年蕭如松」特展與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將展覽移師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讓更多民眾認識這位台灣重量級藝術家,也展現產、官、學三方合作守護地方文化資產的精神。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時任館長潘襎指出,蕭如松是台灣非具像派藝術家的代表,是通才型畫家,風景、靜物、人物皆有創作。蕭如松能以不透明水彩,表現出猶如油畫般的深厚、層次感;捨棄當時主流的具象畫風,以抽象畫表現出反覆交疊、有秩序感的藝術世界,創作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

竹東高中在校園中,以公共藝術重現蕭如松的創作精神,被視為校園美感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里程碑。

校方近日因校園環境維護與生態池整理的考量,討論拆除原有的鐘塔、噴水池。校方委託設計公司重新規劃生態池場域,引發校內師生與社區對此公共藝術去留的關注。

張澤平強調,這座噴水池承載的不只是美感教育的成果,更是竹東高中與在地文化的重要連結,希望成為學生理解台灣抽象藝術發展的起點。他呼籲,台灣的公共藝術普遍存在養護的問題,該思考如何維持或調整設施,不應急於拆除;應先從「如何克服維護困難」出發,再決定後續處理方向,以免失去這段得來不易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