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安、羅烈師、林本炫(講客廣播電臺《客座教授安烈炫》節目主持人)
今天的節目比較特別,以往通常是兩位主持人與大家見面,但今天三位老師一起上節目, 主要是今天是年度回顧的特輯。讓我們先聊聊節目誕生的契機。去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在桃園盛大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朋友齊聚一堂。就在會場與「講客廣播電臺」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偶然閒聊,進而萌生了開設節目的想法,並一拍即合。這個契機的背後 其實還有一些機緣,例如林教授曾經詳細分析過講客廣播電臺的節目,我們三位老師長期在客家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認為推出大眾科普客家知識,分享學術研究的成果有其意義。
年度節目內容回顧
首先是,客家學院不是客語學院:許多人對客家學院有誤解,以為我們主要教客家話。但事實上,客家學院的研究涵蓋廣泛,從歷史、文化到社會結構皆有。透過節目,我們希望拉近學術知識與生活知識的距離,解答大眾對客家文化的疑問,例如:「究竟有多少客家人?」「哪些人還在說客家話?」這些問題既有趣,也需要透過嚴謹的研究方法獲得答案。
其次是,學術與民間知識的落差:有些學術發現可能會挑戰傳統觀念。例如,關於客家人的源流,有學者提出客家人可能源於南方原住民族,而非北方漢人。這樣的說法有時會引起爭議,甚至遭到批評。但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其結論基於清楚的資料來源與邏輯推演,並且可以被檢驗與討論。
第三,去除客家的刻板印象:節目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解構社會對客家的刻板印象。例如,有些人認為客家男性大男人主義或不適合婚配(嫁夫莫嫁客家郎),這些說法需要回到說法的社會背景進行剖析,解構將地區特質或家庭特質錯誤的轉譯成(客家)族群特質的問題,這些迷思正是我們希望透過節目加以澄清的重點。
簡單來說,希望我們的節目是客家知識的科普平台,透過學術研究的結果,分享反映「真實」的客家文化面貌,打破傳統迷思,並讓知識進一步與生活連結。
語言特色:客家話多腔調的挑戰與機會
在我們的節目中,三位老師分別使用四縣腔、海陸腔和大埔腔,初衷是希望彰顯客家語言的多樣性。然而,我們也接收到聽眾的回饋:當節目使用的腔調不同於聽眾熟悉的腔調時,他們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或跟不上節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嘗試在節目中加入華語摘要,幫助聽眾了解討論的主要內容。未來,我們將在錄音時設置提醒,讓主持人更好地在不同語言之間切換,同時保持內容清晰,這也體現了「講客廣播電臺」的精神:既是「用客家話」進行分享,也可以(使用非客語)「討論客家文化和議題」。
多腔調的客語節目,受到許多挑戰,首先是,客家語言多樣性與保護小眾腔調的意義,作為客家文化的推廣者,我們不僅注重保存客家話,還希望保護使用者相對較少的小眾腔調。我們相信,透過多腔調的呈現,能實現語言多元化的理想。在反對單一語言霸權的同時,我們更加珍視客語少數腔調的文化價值與語言情境。
其次是,改進語言的使用,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有時會收到專業人士的回饋,指出某些詞彙的發音「不正確」。這些建議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學習機會,幫助我們在提升節目品質的同時,也能彼此學習不同腔調的特性。我們三位老師都坦承,自己在客家話的使用上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也歡迎大家繼續給予指導與建議。
第三是客家話的使用與挑戰,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專家都能流利地使用客家話分享研究成果。因此,必要時可能會使用華語進行討論,以確保能完整傳遞學術內容。這也反映了一個現實:某些學術專有名詞,用客家話表達可能需要時間推廣,例如,「意識形態」這樣的詞彙,可能需要多次使用才能逐漸成為口頭語言的一部分。
未來,我們將繼續保持節目的多腔調特色,並適度結合華語,為聽眾提供更好的理解體驗。此外,我們在「客新聞」的專欄也提供了節目內容的文字版與相關學術論文,讓有興趣的聽眾可以深入了解我們的討論背景與資料來源。對節目有任何建議或意見,歡迎至「客新聞」網站留言!
客家現象的學術分析回顧
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討論過許多與客家相關的議題,有規劃好的主題,也有來自當時正在發生的事件。例如,在「義民節」期間,我們探討了義民文化相關的客家歷史背景;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討論熱烈之時,聚焦於該法對客家語言發展的意義與影響。這些選題幫助我們將時事與客家研究相結合,讓觀眾在學術視角中更深入理解日常現象。
在客家現象的分析過程中有些有趣的學術角度,首先,我們強調「比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例如,過去對客家「大男人主義」的看法,多數基於個案觀察,容易將片面經驗誤認為普遍特徵。學術研究則要求通過比較來指認特質。我們節目中談到的方法雖然是初步概念,但這些基礎知識有助於幫助聽眾了解研究邏輯與資料分析的基本框架。事實上,在學校,方法論可能需要一整年的課程來學習,節目則旨在用簡單的方式介紹這些基本概念 有興趣的聽眾可進一步發展。
其次,我們也強調研究過程的透明性與反思性,學術研究的一大特質在於對研究過程的透明交代,尤其是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資料的偏差、收集方式的反思,甚至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都是研究者需要檢討的細節。當一篇論文的方法或資料出現偏差,便可能影響整體分析的可信度。節目中,我們試圖用簡單的語言分享這些細節,讓觀眾理解學術研究並非僅關注結論,更重視整個研究過程的嚴謹性。
第三是客家知識傳播的挑戰,例如,19世紀西方傳教士與客家族群的長期互動,對於客家認同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對於許多人而言,這些歷史背景可能尚不熟悉,甚至會誤將某些特定理論當作普遍事實。例如,在許多客家會議中,常聽到「客家人具有純正漢人血統」的說法。然而,這種觀點多源於過去流行的「純正血統理論」,並不完全符合歷史與現實中的多元族群特性。節目中我們試圖解構這些偏見,讓觀眾理解族群特質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最後,節目也觸及了客家知識的傳播模式,並探討何種知識內容成為主流。傳統上關於客家的敘述常受某些既有觀念或政治經濟脈絡所影響,導致知識的偏向性。節目中我們希望讓更多觀眾理解客家知識的形成過程,並鼓勵對主流觀點的反思。
展望明年
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分享了許多與客家相關的話題,但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尚未展開。例如,海外客家的研究是我們一直在累積的領域,然而今年的節目中較少涉及。明年,我們計劃增加此方面的討論。除了海外研究,客家飲食、產業以及文化經濟相關的議題也是未來的重點方向。最後,台灣各地設有許多客家文化機構,例如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物館、客家學院等。我們認為,這些機構不僅是保存與展示客家文化的場所,其本身的運作特質也值得討論與分析。未來的節目中,我們將視情況加入這類話題,帶領聽眾一同了解這些文化機構的角色與意義。
最後,感謝各位聽眾一直以來的支持與參與。我們期待在明年的節目中,能涵蓋更多元的客家研究與文化內容,繼續陪伴大家一起探索客家的美好與深度!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