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客家宗族信仰中家城、大風水或祖塔,具有特殊的社會智慧。根據戴國焜的研究,其他族群中並未出現類似祖塔的掃墓形式,甚至於客家在中國的原鄉也無這種文化特徵。桃竹苗地區客家祖塔,可以說是台灣客家的獨特文化資產。不過隨著社會變遷與法規的規範,客家祖塔的實作,面臨新的衝擊。殯葬管理法規對客家祖塔的興建、擴建、修繕以及骨灰存放都設下了明確的限制,這些規定不僅影響祖塔的保存與維護,也對客家族群的文化傳承和家族凝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客家祖塔特色
祖塔延續了客家文化中二次葬的後續安排,也承載著族群對風水、宗族對凝聚和祖先崇拜等文化。二次葬方式可個別興建祖墳,也可集中安置家族成員的骨骸,祖塔提供了一個集體的安置空間,共同分享好的風水寶地,節省土地和資源。這符合客家族群的節儉文化思維,也反映出分別建設祖墳的經濟考量。當然也和慎終追遠的價值有關,對祖先祭拜的重視、對家族血緣的重視,祭祀祖先有助於宗族關係的連結與維護。
值得強調的是,如前所述,祖塔是臺灣客家文化獨特的象徵,戴國焜的研究指出,這種集體墓葬形式僅出現在臺灣,在中國客家原鄉沒發現這種集體、多代祖孫合葬的祖塔。在台灣又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桃竹苗地區,南部客家似乎較弱或較晚才有這種情形。所以說,它不僅是客家宗族祭祖的場所,凝聚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徵,也是台灣客家族群重要的社會創新,具有領先當代社會的進步價值。下一節進一步詮釋。
客家祖塔的社會功能
合葬節省土地,客家祖塔的形成可能與早期客家人經濟條件密切相關。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將家族成員的骨骸集中安葬於祖塔,避免了分散安葬佔用過多土地的情況,這是一種有效節約土地的方式。祖塔的建立不僅減少了個別墳墓對土地的需求,也實現了集體安葬的目的。雖是過去社會經濟的產物,但也相當合乎當社會的進步精神。
減少重複建墓的需求,客家祖塔作為集體墓地,可以容納同宗族多個家族成員的骨罈,這避免了每個家族成員個別建墓的需求,進一步節省了土地的使用。此外,祖塔的多層(事實上有許多型態)設計使得空間利用更加有效,特別是在土地稀缺的現代社會中,祖塔成為了一種理想的土地節省方案 。
節約掃墓時間,對當代人來說,如果祖先墳墓過於分散,祖塔方式掃墓可節省到處掃墓的時間。族人一起掃墓,可凝聚族人的認同或增加彼此溝通溝通、強化族人網絡。
法規對祖塔存在或發展的影響
《殯葬管理條例》的影響如下,第5條規定,設置私立殯葬設施必須由法人、寺院、宮廟或教會等宗教團體經營。這意味著個人或家族無法輕易興建祖塔,必須以法人或宗教組織形式運作,這一規定大大增加了興建祖塔的法律門檻,讓許多客家家族在新建祖塔時面臨困難。另外,第71條規定,私人墳墓若在施行之前已經存在,只允許依原有形式進行修繕,且不得增加高度或擴大面積。這意味著許多現有的客家祖塔在面對自然損壞或需要翻修時,無法進行擴建,限制了其空間利用及未來的保存發展。第72條的規定,家族集中存放骨灰的合法墳墓,需遵守原規劃容納的數量範圍,並不得擴大規模。這一條文限制了祖塔未來容納更多家族成員骨骸的可能性,對家族成員的集中祭祀活動形成挑戰。
在社會變遷與殯葬管理條例的實施下,祖塔和公部門、私人組織的納骨塔「利益」有相當的拉扯和競爭,忽略祖塔在土地選擇、使用,滿足族人對於祖墳風水的需求,具有族群文化的價值的實現與族凝聚的意義外,也兼顧了節約土地資源的經濟考量。
祖塔是客家宗族的發明、是一種社會創新,能解決問題且有進步的價值觀。如今,社區和個人的生活逐漸被「國家化」、「行政化」,宗族在整合或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功能逐漸萎縮。國家、社會其實可賦予家族、宗族的活力開展其正面的社會力量。相關族群優良文化與實際運作之祖塔,應參照族群歷史文化價值及殯葬管理辦法另予規範,其實施對優良客家族群文化的帶來的限制,應予反省,《殯葬管理條例》應送「族群影響評估」。以免因其實施,而影響優良族群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延伸閱讀:戴國焜,2014,〈客家祖塔之形成與發展:以湖口地區宗族為例〉。中壢:中央大學客家文化所碩士論文。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