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台北報導】由國際知名導演李崗跨刀擔任策展人的「2023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昨(1)日起一連五天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上映,特別將1920年至今的客家紀錄片重新規劃、梳理之後分成4大單元、18部影片播放,包括《尋找1920》、《廳下火》等紀錄片,更播放臺北客家不同於原鄉的都會客家特色的5部影片。
由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當代敘事影展」,李崗在開幕式中透露,父親在過世前告訴他具有客家人的身分,也讓他這十幾年來,燃起透過影象尋找文化解方以及自我身分認同的念頭,因此,在拍攝《阿罩霧風雲》電影之後,再次製作有關台灣歷史的《尋找1920》紀錄片,「正巧又找我當客家紀錄片策展人,我就接下來了!」李崗說。
台灣文化總替政治服務 產業總是消費文化
李崗說表示,這次會應邀擔任策展人,最主要是因為『客家』這兩個字,他笑著說:「我不是因為選舉期間才說我是客家人喔!」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在從事監製、整合與推廣,有關台灣歷史相關的作品;二是他的祖籍是江西,但父親在他走的前幾年才告訴他「我們是客家人,是在五胡亂華期間移民到江西的」也因為之前對客家十分好奇,所以想藉由這次機會,探究一下客家人在台灣的形成和演變。
李崗透露,去年65歲領了老人卡,回想自己50歲以前專門拍商業片,直至50歲後,發現拍商業片面臨許多內外在的瓶頸,外在就有政治意識型態、商業機制困境等,而內在則是文化及知識量不足的問題,「許多人連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霧社、霧峰都搞不清楚!」,他也發現,現今文創產業經常忽略了「文化」的根源性與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文化總是替政治服務,產業總是消費文化」
因此,他認為,我們應該理解自己的故事,並用客觀、多元的觀點把這些故事說出來,文化才能永久流傳,產業才能紮根與茁壯。因此,這次北市客委會找他合作客家紀錄片策展及監製時,他便一口答應下來了,「因為我真的很想知道客家遷徙、精神、政治,我真的很想多了解!」李崗說。
不用客家角度去拍片 要用台灣高度去看
李崗開始挑選客家紀錄片時,他赫然發現「客家紀錄片『像樣的』根本不夠,量也不夠,更遑論是國外客家的紀錄片」所以第一步要定調影展主題時,讓他感到非常痛苦,但他特別感謝資深紀錄片製作人兼協同策展人温佳琦,因為温佳琦給他許多寶貴意見及多部客家紀錄片參考後,再一起將主題縮小範圍至1920後至今的百年期間,從「形成」談起,包括「客家女人」、「臺北客家」與「客『家』人」等四個主題,並定調以《尋找1920》做為開幕片揭開本次策展序幕。
他解釋到,開幕片的《尋找1920》,讓他內心「最有感觸!」,因為這是繼基金會(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用了8年的時間做完了霧峰林家的電影《阿罩霧風雲》後,再次製作有關台灣非常重要歷史意義的紀錄片。
《尋找1920》是敘述臺灣二戰前,第一位臺灣客家籍的飛行員謝文達,和同去東京學習飛行的首位朝鮮飛行員「韓國獨立運動英雄」」安昌男,這兩位優秀的亞洲男子,勇敢邁向世界的勵志的故事,但紀錄片中間卻畫風一轉,這兩位日本殖民地的「優秀皇民」,因為對自由民主意識的自覺後,認為殖民地人民,也應該要有「政治平權」,但他們卻遭受到統治者無情政治打壓、迫害,這一連串無奈哀愁的故事,也讓李崗特別有感觸。
緊接著,李崗也透露,他在監製、策展期間,發現「臺灣中油和臺灣鐵路公司有許多高階主管及員工,居然都是客家人,客家族群是這兩大產業的核心人物!」當他進一步深入研究後,認識到這和客家人在這幾百年期間,遷徙到台灣的生存開發史有關,「從清朝開採樟腦油、修鐵路時,客家人都會全家一起帶過去,久而久之,當時的客人,現在已經變成主人了!」
四大主題18部片 回顧臺灣百年客家生存故事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勲表示,由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舉辦的「2023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自昨日一連5天,會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免費播映,由導演李崗擔任主要策展人,製作人温佳琦擔任協同策展人,以「臺客百年」為規劃主軸,帶領大家自1920年起,一起認識臺灣及世界各地的精彩客家敘事影片,包括劇情片、紀錄片等多種豐富類型組合,讓觀眾可以透過影像,深入回顧探究客家族群在臺灣百年以來的生存故事。
【影展單元與播放片單】
1.形成:《尋找1920》、《有一天我會回家─臺籍日本兵賴興煬在西伯利亞的故事》、《南方,寂寞鐵道》、《樹說新語─樟語》、《出磺坑油人傳奇》。
2.客家女人:《兩地》、《淡飲生活的詩-利玉芳作家》、《世紀的寶貝:玉秋的盛宴》、《我父親的海上生活日記》、《廳下火》。
3.客「家」人:《過時過節》、《回程667》、《野蓮香》。
4.臺北客家:《行過》、《我們在此相遇》、《2500公里》、《熱血麥克風》、《扮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