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台中東勢報導】在疫情嚴峻的日子裡,在客庄怎麼做社造?在台中東勢大茅埔,就有一群由耆老和青年自主成立的「大茅埔調查團」,因為聚落內大多為老年人,而選擇上山去做田調,他們向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學習如何看獸徑、架設生態攝影機後,只要疫情暴發時,就往山裡頭和動物群聚,紀錄到不少客庄淺山有趣的動物影像,更包含了石虎、穿山甲、鳳頭蒼鷹、大冠鷲、領角鴞、藍腹鷴、無霸勾蜓、棕簑貓(食蟹獴)、臺灣山鷓鴣、黑眉錦蛇、埔里中華爬岩鰍、臺灣鮰等12種保育類動物。
《客新聞》記者隨著大茅埔調查團一同進入山區架設監視器,大茅埔調查團表示,架設生態攝影機並非像一般人拍照「比個耶」就能拍攝得到動物的影像,而且一顆攝影機就要價萬把元,不可能隨意架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上山評估山林棲地,學會如何看獸徑。他們笑說只要會看獸徑,就會發現和人類道路類似,也有著國道、省道、鄉道、產業道路…的區分,「任何大小動物都會利用的,就等同於國道。」
大茅埔調查團指出,而只能容許如鼬獾、白鼻心走的,就只能稱得上是小產業道路,要拍到牠們當然就要選擇「車流量」越大的地方架設,因此為了尋覓最佳的偷拍點,他們往往必須在山林間走上數個小時,評估完山林間的「動物路況」才能選定最佳設置攝影機的熱點,選定之後,還得以動物思維,設想動物大概會怎麼走,討論在哪棵樹架設,甚至還要設路障,他們笑說,這點動物倒是和人類一樣懶,牠們只要有好走的路徑,絕對不會選擇要鑽上鑽下的,因此他們會在攝影機無法拍攝的範圍,盡可能找周遭的枯樹枝、竹子、藤蔓等架設路障,讓動物盡可能被拍攝到。
為何要辛苦上山調查野生動物?大茅埔調查團表示,經過他們的田調,從客庄許多的伯公廟名稱,都可以發現許多諸如「水利伯公」、「埤頭伯公」、「水頭伯公」、「食水伯公」…等,與水相關的伯公廟,而位置上也多與水圳、穿龍隧道、水園地有關,以東勢大茅埔為例,這些「水系伯公」附近的生態都是十分豐富的,讓他們發現原來客家人為了生存,必須顧好水進而做好水土保持維護在地環境的穩定。
祭拜這些「水系伯公」,簡言之就是客家先民希望告訴子孫必須維護好附近的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生活於這片土地,這可說是專屬於客家人的生態哲學。後來因參與第一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緣份,因而認識了「石虎媽媽」陳美汀老師,讓他們可以再進一步透過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專業的訓練,來驗證他們的觀點,並把客家伯公信仰與自然生態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