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新北報導】近期將在客家電視台推出《米倉的孩子》紀錄片的導演李慧宜,日前在高雄美濃龍肚庄突看到一幅美景,整片的稻田被長腳蛛結滿了蜘蛛網,經徹夜濃郁的水氣凝結水珠在網上,猶如一串串的珍珠,伴隨遠山起伏的稜線,飄渺的景致讓人驚艷,她隨手拍下這幅奇景,並寫下問了小份田伯公(土地公),「祂笑而不語,我想那一定是祂的魔法,特別送給『龍肚庄』的人們。」

導演李慧宜拍攝紀錄片《米倉的孩子》,在龍肚庄親睹「稻田上的珍珠串」美景。導演李慧宜提供
長腳蛛是稻田常見的益蟲,是友善水稻田指標物種。導演李慧宜提供
長腳蛛一夜之間把稻田都結滿了蜘蛛網。導演李慧宜提供

美濃「龍肚庄」從清朝起就是南部客家重鎮六堆的米倉之首,導演李慧宜日前在龍肚庄拍下了絕美的景色,她寫道:「一夜之間,長腳蛛把蜘蛛網都結好了,好似稻葉尖上矗立一座座天空之城;蹲下遠望,蜘蛛網又成了東海岸太平洋上的碎浪,起伏之間揚起一朵朵的小白花。」

後來她去請教高雄農改場,專家告訴這動物是長腳蛛、是益蟲,一年四季皆可見其蹤跡,當有露水的清晨,常可明顯看到牠們的蛛網在葉梢上串連成一大片,長腳蛛亦為友善水稻田指標物種。以龍肚庄為拍攝主體的紀錄片《米倉的孩子》上映前,上天賜給龍肚庄這幅美景,她心想,這一定是小份田伯公的魔法!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3年,下個月22日將在客家電視台首播。客家電視台提供

導演李慧宜談起拍攝《米倉的孩子》的緣起,她說她長期在美濃耕種、寫作,「原本我只是想拍攝龍肚國小的故事。」2019年,位於美濃的龍肚國小校長向學生說,想在2020年百周年校慶前,帶同學到日本拜訪日治時期校長的後人或家族,「希望這個過程可以讓大家認識百年以前的龍肚國小。」

日治時期的龍肚國小照片。翻攝《米倉的孩子》粉絲專頁
龍肚國小學生下田插秧,導演曾宏智記錄下他們最純真的生活。翻攝《米倉的孩子》粉絲專頁

李慧宜說,龍肚國小學生不到百人,要在短短一年做到校長講的事,得解決很多問題,像是尋找所有日治時期的校長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去向?而他們的家人現在住在何處?「這些都不是很簡單的事。」

「三年前我們開始拍攝龍肚國小之後,發現這議題越來越大,不單只是一個學校的故事,而是連結龍肚地區整個地方的發展史。」李慧宜說,他們故事越拍越多、內容素材日益豐富,紀錄片主角也從這所學校變成兩位老男孩(一個是老師、一位是校友),拍到最後,把最初龍肚國小的訪日交流畫面都忍痛割捨了。

李慧宜說她與另一位導演曾宏智都有其他工作,「像我,平常最主要的工作是下田耕種,我每天要先忙農事、照顧家人等家務事,有空檔才能拍攝,宏智也有客台的採訪工作,因此我們只能擠時間出來拍,看起來拍了很久,但實際上拍得還是很趕。」李慧宜笑說。

《米倉的孩子》空拍照片。客家電視台提供
導演曾宏智工作側拍。翻攝《米倉的孩子》粉絲專頁

導演李慧宜是竹東客家人,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曾任勁報記者、公共電視記者等工作,目前在《上下游新聞》任職。李慧宜長期關注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獲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為農村寫下《農村,你好嗎?》、《美濃,正當時》等書籍,現在務農但也利用農閒之餘進行田野調查與報導工作,過著身兼農民、記者、作家、導演、人妻、人母的超斜槓人生。

導演李慧宜到美濃定居後務農,也利用閒暇時從事調查報導、寫書、拍攝紀錄片。導演李慧宜提供

另一位導演曾宏智則是屏東內埔客家人,他於2004年即開始擔任客家電視高雄駐地記者至今,2006年開始蹲點美濃拍攝紀錄片,陸續完成《阿力伯的菸田》(入選2011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及《橙蜜香》(入選2019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兩部作品,《米倉的孩子》是他的第三部紀錄片。在新聞與紀錄片工作之外,曾宏智也投入水稻、白玉蘿蔔輪作,成為一名「半農半媒體」的專業農村工作者。

導演曾智宏除了新聞採訪、拍攝紀錄片外,也從事農業工作。翻攝《米倉的孩子》粉絲專頁

兩位斜槓的導演合作3年完的紀錄片《米倉的孩子》,將於5月22日晚間十點於客家電視首播,李慧宜說,每個作品都像是她的孩子,「期待這部作品會得到大家的相惜。」

䅤秧前,先向伯公(土地公)上香報告,祈求平安豐收。翻攝《米倉的孩子》粉絲專頁
美濃龍肚庄的美景,是上天給的禮物。導演李慧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