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法國《快訊週刊(L’Express)》副總編輯普呂耶特(Cyrille Pluyette)深入台灣國軍,報導台灣抗中備戰,以「台灣能否抵抗中國入侵」獨家報導,榮獲今年「法國外交媒體獎(Le Prix de la presse diplomatique)」,顯見法國對台灣議題相當專注。報導指出,台灣仍未做好準備,人民須更團結。
今年法國外交媒體獎(Le Prix de la presse diplomatique)11日公布得獎者,《快訊週刊(L’Express)》副總編輯普呂耶特〈若習近平決定進攻… 台灣能否抵抗中國入侵〉報導獲此殊榮。
報導於今年6月刊出,普呂耶特訪台期間,正值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後,中國加大軍事擾台頻率之際。普呂耶特深入台灣軍隊,為法國讀者帶來第一手資訊。
普呂耶特報導分為3大章節。第一章是「愈來愈令人憂心的軍事騷擾」,普呂耶特造訪新竹空軍基地,目睹空軍人員為監控與防堵共機擾台而頻繁出勤。2023年,超過1700架次共機穿越台灣防空識別區,兩年內增加76%。他分析習近平軍演擾台的目的,就是要逐漸讓台灣人疲憊、沮喪,明白反抗全球最大軍隊毫無用處,並稱台灣是「習近平的執念」,「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治理過台灣」。
報導指出,習近平亟於併吞台灣的原因有三。在政治上,台灣蓬勃的民主,成了共產極權的反面證明;經濟上,全球90%最高階半導體來自台灣;地緣政治上,打破菲律賓、南韓、日本、台灣形成的第一島鏈,能讓中國取得太平洋出入口,破壞美國軍事屏障。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接受採訪在報導中表示,習近平可能連第4任,而若賴清德2028年連任,將意味著中共對台政策完全失敗,使習近平面臨內部強烈反彈。「若他感覺這趨勢無法避免,恐怕會決定進攻。」
在第二章「風險極高的登陸」中,普呂耶特造訪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曾怡碩向他指出,中國封鎖島嶼,要台灣投降是最糟可能性;這項戰略針對台灣極度依賴進口的弱點,尤其是能源。台灣正準備關鍵原料、醫療用品和燃料的儲量,以支撐3個月為目標。曾怡碩分析,在完全包圍,且沒有全面開戰的情況下,台灣很難反應。但中國也將面臨西方制裁,無法全身而退。
其他觀察家則認為,最嚴峻的威脅是「兩棲突襲進攻」,搭配先行的大規模網路攻擊,癱瘓台灣的國家設施、散播假訊息與恐慌。
但報導認為,台灣還有機會。不僅是因中國久未作戰、缺乏經驗,更因為台灣島被巨大岩岸保護。中國若穿越海峽,將暴露於台灣的反艦飛彈、無人機與水雷之下;另外,可能登陸之處極少,且將被嚴密防禦,海岸狹小、水淺,中共軍艦難以靠近,軍隊部署困難。
根據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美國將協助台灣自我防衛,但美國對於中共進犯台灣的態度,仍採取戰略模糊。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多次明言將出兵保台,不過川普即將就任,一切都將更難預測。
第三章「台灣,準備好了嗎?」指出,面對中國威脅,台灣國防預算已從國內生產毛額的2%提升至2.5%,兵役時間也從4個月延長至1年。但不論是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許智翔,還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都認為台灣國防準備不足。許智翔指出,後備軍人缺乏訓練、人力、決心與裝備,改革迫在眉睫,但俄烏戰爭讓他深信,台灣有能力對抗具極大優勢的獨裁強權。
李喜明則強調,基輔的非對稱防禦或稱「豪豬戰略」啟發台灣。有限國防軍費,不應只用於購買大型傳統武器,應發展更多小型、高效、移動能力強、更不易被敵人殲滅的武器,如標槍飛彈或刺針防空飛彈,以嚇阻中國、勿輕舉妄動。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說,嚇阻效力在於中國對台灣的抵抗力量與美國介入程度的評估。「只要中國認為無法在2年內結束戰爭,他就會猶豫;但若認為可以在3到6個月內拿下台灣,中國付諸行動的企圖就會更強。」
「事實上,整個社會都應進入作戰序列,」普呂耶特指出,賴清德就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須將重任扛在肩上,帶領人民對抗極權進犯。
成立於1929年的法國外交媒體協會自1998年起,每年選出一份國際政治主題的最佳報導,並頒發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