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出版多部客家著作,現持續從事文史寫作。
南投縣《國姓報導》總編輯何治郎,23年來每月撰寫「在地心聲專欄」,近年更被國姓鄉公所聘為駐鄉作家,最近他集結出版,老縣長林源朗親題《寫給國姓的180篇情書》,每篇「情書」都真摯抒發,有溫馨鄉情、人文軼事、地方建言,對國姓充滿關懷。
何治郎(1941年生)是腦丁之子,童年住國姓深山,10歲才念國小,畢業後未再升學,在金門當兵時,連長葉實庭見他聰穎勤快,挑為傳令兵,有天問他「想考軍官專修班嗎?」他回「國小畢業能考嗎?」連長乃幫他辦張隨營補習高中肄業證書,結果考上,4年後以中尉退伍,也改變他的人生。
何治郎家從曾祖父何永和、祖父何本才、父親何東炎,三代都是腦丁,原住苗栗公館鶴仔岡,1915年何永和帶著4個兒子離鄉,從大湖、卓蘭、東勢、新社,沿途伐樟焗腦,一山翻過一山,住在腦寮,直到1931年才在新社馬鞍巃定居,後搬到國姓鄉長豐村大茅坪,直到樟樹砍伐殆盡,再搬到大旗村雞油巃,何東炎改種香蕉維生,何治郎也在那兒出生。
「祖父母生有4男5女,當腦丁有如遊牧山林,難以照顧子女,二伯、三伯過房給同宗,只留大伯與父親;5位姑媽只留大姑與屘姑,另三位每翻越一個山頭,就送位給人當養女。」何治郎的父親是屘子,也是末代腦丁,與母親陳蓮妹結婚生有3男3女,他是老大。
何治郎從國小畢業的傳令兵,到65歲退休前是南投縣政府民政局專員兼選委會副總幹事,遇到多位貴人,他心懷感恩。他中尉連輔導長退伍回鄉務農,介紹他到國民黨服務的是軍中同袍張正義,他歷經國姓鄉民眾服務分社專員、國姓、埔里主任,到縣黨部三組、一組組長,期間他通過乙等考試,林源朗競選縣長時認為他輔選賣力,50歲時拔擢他到縣府民政局當專員。
國姓鄉客家人占七成,是南投縣客家人比率最高鄉鎮,跟何治郎家族一樣,很多是來自桃竹苗的島內二度移民,每年都會返鄉祭祖,連繫宗親情誼。國姓山洪、地震多,但鄉民有移民的堅韌性格;1999年「921大地震」受創嚴重,本以為重建艱難,鄉民卻堅毅地挺了過來。
中央為激勵災民,在中部各災區輔導成立社區報,《國姓報導》是極少數現還每月持續發行的社區報,靈魂人物是何治郎,2002年他擔任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會長,接下總編輯重任至今。
「剛開始充滿激情,撰稿群多達十餘人,後剩下3、5位,我曾廣招『特派員』,讓社區報永續經營。」何治郎曾任中央日報埔里特約記者,寫新聞稿難不到他,但每月寫篇「在地心聲專欄」,要擲地有聲,卻得以凌空高度俯瞰國姓。
鹿茸、咖啡是國姓兩大經濟作物,他稱為「國姓雙響炮」,其中咖啡是921大地震震出九份二山後的新興產業,而海拔600至1200公尺山林最適栽種咖啡樹,種植已達200甲,品質不輸古坑咖啡,經連年舉辦「千人喝咖啡」活動,並送美國咖啡品質協會評比,拿到最高分92分,也成功打響國姓「92咖啡」品牌。
國姓老人過去務農勞筋傷骨,何治郎建議埔里基督教醫院在國姓設物理治療所,並比照偏鄉降低掛號費,以嘉惠老人。
國姓鄉公所重視鄉土文化的記錄、傳承,是全台極少數聘有駐鄉作家的鄉鎮,繼潘樵、吳健麟、莫光華、曾應鐘之後,何治郎被聘為第五任駐鄉作家,也成功發表新書。
何治郎的夫人陳金枝及二位媳婦都是閩南人,他感佩太太勤學客家話,二男一女也通客語,勉強守住「祖宗言」,但見公領域幾是講華語、閩南語,卻讓他憂心,希望客家人公開場合也能多講母語,「莫做失根的客家人」。
2021年他爭取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在國姓舉辦,並主講「國姓客家人个風土民情」,談到臺灣社會主義先驅彭華英、本省籍首位駐外大使房金炎與南投縣長彭百顯,都是國姓優秀客家人,希望後人見賢思齊。
他說,他現只做兩件事,一是持續發行《國姓報導》,另一是協助太太辦好國姓樂齡學習中心,讓老人活得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