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朱愷元/桃園報導】「亻厓係張民、亻厓係古嫈,非常承蒙您、多謝、勞力、恁仔細亻恩俚鄉親準時來收聽客家鄉音个節目。」將於週六(12日 )獲頒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的張民,從1965年投入廣播劇與廣播領域迄今,他主持的《客家鄉音》的節目名稱、《喜迎春》音樂片頭,從沒變過。「講客」是他做節目的最重要原則。

張民日前在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名單揭曉後,接受講客廣播電臺《Good morning! hakka!》節目主持人宋菁玲專訪,分享廣播路的點點滴滴;宋菁玲今年同樣入圍廣播金鐘獎。兩人的緣分始於宋菁玲擔任新客家廣播電台台長時,邀請張民與他的太太古嫈製作廣播節目。

張民笑說,30年來都稱呼宋菁玲台長,到現在見面,他仍然稱呼宋菁玲台長。

宋菁玲說,從他做廣播以來,一直知道張民、古嫈夫妻合作節目的好口碑,累積許多忠實聽眾。張民謙虛回應說:「沒辦法,人呆呆的,做事不認真不行。」

張民在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名單揭曉後,接受講客廣播電臺主持人宋菁玲專訪。朱愷元攝

身為為資深廣播人,用穩重、親切的聲音,陪伴聽眾超過半世紀,見證廣播業的興盛、衰退與轉型,但廣播其實不是張民的本業。現代流行的斜槓,張民幾十年前就是先驅。

張民的正職在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做研究,直到退休,上山下海研究微氣候、水土保持、土壤、植生調查,甚至調查什麼樹木纖維印製鈔票比較耐折。這個斜槓的幅度,讓人驚訝又意外。

古典有聲書 客語說文言故事

本名張茂隆的張民,今年滿81歲,但他仍在講客廣播電臺製播《古典有聲書》節目,每天以10分鐘時間,用客語講述中國古典文學故事。

「我完全用客語,沒有半句其他語言。」張民回憶,單口講故事,早在50多年前他製播廣播劇開始,就已累積相關經驗,「講古最重要的是角色要清楚,不要讓聽眾搞混,」他認為關鍵是語調,「有強有弱、有高有低,不能只有唸書,也要讓聽眾會期待下一集。」

張民自豪地說,說故事的廣播節目,台灣不只有他在做;但講客語,他的排名絕對不在後面。

張民自豪地說,用客語講故事,他的排名絕對不在後面。朱愷元攝

出生苗栗大湖大寮村竹高屋的張民,與知名客家音樂人涂敏恆、吳盛智是同鄉,更是國小、國中同學。當初涂敏恆的創作〈大戆牯汽車〉,就是在他的節目首播,涂敏恆還曾問張民聽眾對他的創作歌曲反應。

張民從省立苗栗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現今國立苗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畢業後,到台北打拚。張民退伍後先於公務機關擔任臨時人員,薪水一個月600元,一半拿回苗栗老家、一半作為生活開銷。

當時,張民每個月回苗栗一次,「我媽問我,怎麼每次回苗栗我都穿一樣的衣服?我不好意思跟媽媽說沒錢,只說這件衣服我穿了習慣。」「當時生活辛苦,但從小家境不好,也習慣了。」

在台北打拚的張民,開始思考兼差,想多賺一點錢改善生活。張民先是到新店的電視公司上班,「晚上6點到半夜11點,隔天早上8點在到公務機關做研究。」後來身體真的沒辦法,只好開始找其他的副業。

張民年輕時在公務機關從事研究工作。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聞聲不見人 從裝貓籠到張民

當時是1964年、是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也是廣播興盛的時代。廣播是民眾接收資訊、閒暇娛樂的主要來源。

有一天,張民翻報紙見到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應徵客語播音員。當時,「光啟社」製作許多膾炙人口的廣播劇,「播音人員」不僅是熱門的職業,甚至還有不少紅極一時的明星做廣播。

從小「講客」長大,張民應徵客語播音員卻多次碰壁。早年廣播劇是現場作業,沒有複雜的剪輯或後製,播音員必須要有足夠靈活的聲音表情,「要哭、要笑、很悲哀的笑、皮哭肉不哭。」「氣氛就是做不出來,應徵了很多次,都沒有被錄取。」

「導演直接問我,怎麼每次都來?這個表現就是不會錄取啊!」當年的張民,老實的告訴對方,希望能多賺點錢回家。

張民暢談自己超過半世紀的廣播之路。朱愷元攝

於是,光啟社的一位劉姓導演便好心提供稿子給張民練習。從廣播劇的配角開始慢慢做起,張民至今仍十分感恩當時這位導演的提攜。後來因為光啟社的天主教性質,與張民的信仰不同,加上有傳播公司找他到電臺賣產品、賣藥。張民正式踏上了客語廣播路。

「戒嚴時代,做廣播都用真名『張茂隆』,聽眾知道我的名字怎麼唸、但卻不知道怎麼寫。有人寫信到電臺,把我名字寫成『裝貓籠』」,後來才慢慢改成藝名「張明」,再到現在的「張民」。

廣播只有聲音,對聽眾而言,主持人有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張民認為,做廣播與做電視節目不同,「要用聲音抓住聽眾的心,讓聽眾時間一到,就會在收音機前面等。」也因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聽眾對主持人總是抱有無限想像,加上早年沒有網路、也罕有電話,許多聽眾會寫信到電臺找主持人,最常遇到的就是聽眾要主持人的照片,甚至衝到電臺要見主持人。

張民早年手抄編寫的客語歌本,裡面寫著當時的商品廣告,現在看來相當趣味。朱愷元攝
早期於立法院爭取廣電媒體限制母語播出比例,張民站上舞台演說。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嚴謹與堅持 做節目無愧於心

早期客語廣播節目不受國家支持,廣播節目賣藥、賣產品,是最重要收入。許多鄉親會問張民,「產品有沒有效?」做人踏實、誠懇的張民,面對聽友提問,往往不會誇大,「我會老實說,自己沒這個症狀、沒有吃,但產品是經過衛生單位檢驗有效果,絕對不會騙聽眾。」不浮誇、不強迫,張民始終認為,只要節目做得好,有需求的聽眾自然就會找上門。

每每錄節目,張民開頭一定會先感謝聽眾。他會跟聽眾說,節目可以維持,是因為有大家支持,「不需要送東西給我,如果願意支持,可以買電台賣的產品。」

此外,張民堅持,只要賣了某間公司的產品,就不會再賣其他公司相似產品。當時的藥廠很現實,主持人的業績如果不好,馬上就換人。張民靠著鄉親支持,用業績打下穩固基礎,甚至有聽眾為了聽到張民的客語節目,花錢買藥再原封不動寄還。

「主持人不要拿聽友的東西,這是我的風格。」張民作為廣播人,有著公眾人物嚴謹的風範,他認為主持人如果與聽眾太過親近,並非好現象。

張民作為廣播人,一路走來有著公眾人物嚴謹的風範。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張民以前曾在屏東大樹高屏溪廣播電台擔任主持人,「南部鄉親很熱情,香蕉盛產,鄉親就一箱、一箱寄來。我都說不要寄,寄來,我也會退回去。」

張民強調,做節目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要讓鄉親不管去哪裡,都會隨身帶著收音機。「如何做到最好?」張民會聽自己的節目錄音帶,哪裡咬字不清楚、講得不好,下次就要修正,「自己沒檢討,鄉親不一定會打電話來講,可能久了就慢慢不聽。」

張民認為,鄉親花時間聽節目,自己要對鄉親問心無愧。節目累積出好口碑,「做廣播到現在,真正認識我的人,不多,但聽眾聽到我的名字,都有印象。」

張民在廣播路上的成就,還有一位重要夥伴——妻子古嫈。古嫈是苗栗公館人,不過與張民卻是在台北認識。對於張民獲得特別貢獻獎,古嫈感到與有榮焉,兩人在廣播路上相依相惜,張民更是感謝古嫈在廣播路上給他的支持。

張民、古嫈兩人長期搭檔主持客語廣播節目。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客語是母語 講不好才被人笑 

談起兩人的搭檔經過,張民回憶,當時鄉親建議張民可以找人搭檔,剛好兩人的小孩長大,古嫈開始有時間,再加上有傳播公司培訓,漸漸與張民一起搭檔主持、投入廣播界,後來甚至獨立開節目,「古嫈的節目聽眾比我還多,因為聲音比較靚。」

張民還透露,甚至有聽眾打電話要幫古嫈作媒、問古嫈與張民兩人是什麼關係?張民只好開玩笑說,古嫈是他的夜間部同學。

對於搭檔的好默契,張民直言,共同主持節目,最重要的是尊重對方,要讓聽眾感到氣氛融洽。如果雙方觀點不同,必須互相配合、忍耐,下節目再討論,「聽眾希望收聽節目能獲得快樂,絕對不要挑起雙方情緒,不能讓對方出洋相,否則主持人不舒服,聽眾聽了也不高興。」

談起當今的廣播,張民認為,現在民主多元的社會,什麼議題都可以聊,但他認為主持人有著模範的作用,講話出口前要考慮再三。

他肯定當今客語廣播人在客語工作上的努力,不過他特別分享,希望每位主持人都能發揮影響力,更要持續精進自己,讓聽眾獲得正確的客家資訊,讓客家文化與客家節目可以長遠走下去。一字一句都反映出張民嚴謹、穩重的風格,終身貢獻獎,實至名歸。

張民、古嫈夫妻拿著舊照片,講述當年做廣播的趣事。朱愷元攝

張民說,他主持節目也曾遇過聽眾嫌棄他華語講得不好,他坦然面對自己華語講得不好、有客家腔,「我老實跟對方說,我的母語是客家話,客家話講得不好才會被人笑。」況且節目不是要討論用字遣詞,聽眾聽得懂意思就可以了。

張民也回過頭來請客家聽眾寬心,不要因為語言對立。他開玩笑說,衣服買寬一點,穿起來比較舒服,希望大家心胸都能夠寬一點。

辛酸湧心頭 只盼聽眾能快樂

回首張民超過半世紀的廣播生涯,榮獲廣播金鐘獎肯定背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練習再練習、每日做功課持續不間斷累積而來的成就。

採訪結束後,張民與宋菁玲閒聊,宋菁玲向張民確認節目中可以穿插播出哪些音樂。張民點播了一首〈亻厓个心聲〉。他停頓了幾秒後說:「每次播這首,心情都不一樣,就是我的寫照。走廣播真的好不容易。」錄音室裡的人,想要追問張民,不過張民此時又露出笑容,用親切的嗓音感謝大家。

或許,就如同張民所堅持的,他要帶給聽眾歡笑、快樂,背後的艱辛最終仍只有他自己才知。

〈亻厓个心聲〉

強強回頭 看以前行過个路
陣陣辛酸湧心頭
奔波个人生道路 風風浪浪
愛一步一步慢慢行
世間塵世萬般難 當作係人生个路程
雖然路途艱辛又難行
愛自立自強 排除萬難 日後才正有光明个前程

張民與古嫈一路走來共同在廣播路上打拚。朱愷元攝
張民(右二)在林業試驗所與同事上山下海做研究。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張民開玩笑地稱古嫈是他的夜間部同學。張民提供,朱愷元翻攝
張民投入廣播超過半世紀,榮獲第59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朱愷元攝